出世间正见|超越二元对立的空性智慧

作者:大愿法师 来源:摘自《亲见本来面目》 编辑:常念

从出世间的正见来说,主要的是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的空性智慧。


内在觉醒以后,我们还是活在这个世界之中,“心改身如故”,不过不会再受到特定的这个身体的局限,已经破了萨迦耶见。在小乘来说,初果先破萨迦耶见,破身见了,这个是解脱的捷径。


为什么我们课程的实修里面会安排南传的禅法呢?因为实在她是有很多非常直截了当的、直接断萨迦耶见的方法。比如说,像帕奥禅师所特别倡导的“四界差别观”,这是一个非常善巧的方法。小乘的“七清净”和“十六观智”的觉证是非常明晰简捷的,让我们能够破掉对身体的执著。然后,也能够打破我们思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局限,了解到自己不是一个寻找灵体的肉身,不是一个寻找灵性生命的肉身,而是一个存在于肉身之中的灵性生命。所以,觉醒的不是我,而是觉醒从“我”之中觉醒过来了;也没有一个“我”开悟,开悟只是开悟本身。当然这个修持的方法有“如来禅”、“祖师禅”和“秘密禅”。

1.渐修法——如来禅

我们先且说渐修法的“如来禅”,最根本的是两部经典,也就是《转法轮经》和《大念住经》。《转法轮经》是释迦如来在鹿野苑为五比丘所说的,是练习觉悟的准则和基础,但是侧重于从理上来建立,而《大念住经》是侧重于从实修上面来建立。


我们都知道,修学大乘佛法往往有一点点问题容易忽略的,就是很多小乘的理论都琅琅上口,但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对实修的方法不注重了,所以在修行的实修的传承上面就有一些断层。


包括我们现在,你看学习天台宗,天台宗当然她的教理的传承仍然在,但是她实修的止观的传承实际上是有断层的。为什么?因为隋唐时期中国的佛法非常兴盛,各宗各派都非常兴盛,所以那个几乎成为大众的常识,成为常识以后,讲说的大德就没有去重复地说,那么记录者就忠实于讲者的原话,因此也就没有把它补充进去。但是到了现在,当时的常识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了,所以我们很多的大乘法门都会被人讥笑为空谈。历来都有一句话叫做“密以显为空谈,显以密为欲法”,都是存在这样的误解。

所以,实际上来说,四念住是最直接地来断除烦恼的方法,来证得四圣谛的捷径。我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四念住法。

那么,为什么佛只是说四个念住,而不说五个念住、六个念住、八个念住、十个念住呢?


实际上来说,是为了消除众生的四种颠倒。众生总是以不净为净,不想出离,所以如来就告诉我们说:这个身体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厕所而已,所以要能够修身念住;总是会以苦为乐,所以就传授受念住;总是以无常为常,所以会传授心念住;以无我为我,有这种颠倒,所以如来要传授法念住。实际上来说,四念住不可以截然地分开,你修身念住的时候,其他的三种念住都会要修习。我们的课程里面,还会有安排觉音尊者的《清净道论》以及天台宗的六妙法门和童蒙止观。

2.顿悟法——祖师禅


其次就是顿悟法,就是“祖师禅”。


在经教上面来说,课程上有编排《金刚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和《六祖坛经》;论上面来说,会有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血脉论》。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里面是理入、行入。


行入里面包括了四种行,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以及三祖的《信心铭》,我们今年也讲授过。但是,在大众的这种侧重于学的跟实修的导引还是有一些差异的。也会有讲到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当然只能够作为选讲,因为什么?因为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实际上就等同于整个佛法的修证次第。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像印度的整个的类似于“成佛地图”,类似于“佛法概论”的著作有哪些呢?比如说《现观庄严论》,这是弥勒菩萨从瑜伽行法的角度来隐说般若的修证次第,把完整的修行次第都呈现出来了。比如说我们要攀登喜马拉雅山,我们一定要找一个曾经登过山的向导,我们才会放心,对吗?同样的,我们要学习成佛的道次第,谁所说的最可信?除了释迦如来之外,当然就是弥勒菩萨,因为弥勒菩萨后补成佛,所以他的《现观庄严论》是非常重要的成佛地图。


汉传佛教我们有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一百卷,就是完整的成佛的修证次第——菩提道次第。所以,我们当然只是能够做一些选讲,总会在另外的时空因缘之中完整地、详细地透过《宗镜录》的学修,来建立完整的汉传佛教的菩提道修证次第。

“祖师禅”


从“祖师禅”这个角度,我想我们今天作一个说明,我想说以“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作为一个基础。当然,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五大法则是什么呢?就是六祖大师见性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实这五句是对自性的赞叹,就是我们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


像禅宗里面的青原惟信禅师上堂的时候所说的:老僧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得个入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今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前面的第一个阶段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他是被他的思惟方式所局限,只看到万事万物的相,看不到法性。


后来能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是看万事万物都是看到法性,但是还有一个法性在,所以会被这个法性束缚住,所以要超越这个。

更进一步是契入到平等性,契入平等性的时候就是真正的清净,不是那个清净和染污相对的清净,而是绝待圆融的清净,这个时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平常心是道”。在教理上面来说的话就是清净地菩萨,八、九、十地菩萨,但是仍然还是要修持平等性自解脱。


愿此文能真实利益到你及有缘人,愿能够真实了解到佛陀的教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本文摘自大愿法师《亲见本来面目》略有功德也普皆回向,愿世界持久和平,人民幸福安康,早日开启灵性智慧,回向给看文章的你得文殊智慧,愿你所求世出世间善愿皆得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