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佛欢喜日 | 恭迎盂兰盆节,报恩祈福冥阳两利,愿众生增福增慧,吉祥如意!

作者: 来源:中国佛教报道网 编辑:常念


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这一天又是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

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地官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

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有人说这一天是“鬼节”

晚上鬼门大开,必须早早归家

但同时,当晚又有放河灯的习俗

既带去对逝者的思念

也为自己和家人祈福

为什么,两种说法会有矛盾?


其实,在佛教中

七月是个欢喜吉祥的月份

而七月十五更是佛欢喜日、盂兰盆节

非但没有必要害怕

更是孝亲报恩、祭祖的好日子

在佛教中有一个“结夏安居”的制度——佛陀住世时,雨季夏日草木茂盛、虫蚁繁多,恐外出时误踏,伤害生灵,因而在此期间禁止比丘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在汉传佛教中,就定于农历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期间“结夏安居”,僧众不得外出行化,必须聚集一处,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专心修道,名为“结夏安居”。

结夏九十日中的最后一天,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称为“僧自恣日”。也就是僧众通过结夏安居期间的精进修行,先自我检讨身、口、意三业,在结夏期中是否犯过?次请其他僧众举示对自己修行过程中,在见、闻、疑三事上,是否有所犯?在大众中自我反省及接受僧众的监督,以发露忏悔,改过自新,回复清净,名僧自恣法。


出家人结夏安居圆满,诸佛菩萨见到他们精进修行、反省检讨、发露忏悔、舍恶向善,转迷成悟,从而心生欢喜。所以这一天既名“僧自恣日”,也称佛欢喜日。


备注:恣 zì,没有拘束,自在之意。

那为什么,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同时又是盂兰盆节呢?这是源自《佛说盂兰盆经》,与目犍连尊者救母有关。


目犍连尊者在修行有成后,自然也想要让父母也能离苦得乐。但当他找到母亲时,却发现母亲因过去造作的恶业,已堕入饿鬼道受苦,缺少饮食,瘦得皮骨相连。为了减轻母亲的痛苦,目犍连以神通来到母亲面前,并取来一钵饭递给母亲,但在饿鬼道中,为饭还没等入口就成了火炭。


目犍连见此,悲哀涕泣,只能寻求佛陀开示。佛陀告诉他,虽然你己证得阿罗汉果,但也无法救拔你母亲的苦难,要消弥过去造下的那些沉重业力,必须借助十方僧众的力量。


佛陀让目犍连在七月十五结夏安居圆满这一天,以百味饮食安于盂兰盆中,诚心供养十方僧众。不止此地的僧人会接受供养,一切圣贤大德、声闻缘觉、六通仙人、十地菩萨都会前来应供,接受这份供养。


若能供养无量无数清净僧众,其功德自然广大无边,可以令现在的父母福乐百年,过去七世的父母脱离三恶道苦患,生于人天之中,享受福乐。

目犍连尊者依言奉行,终于使母亲脱离恶道,而佛陀也在最后慈悲嘱咐:


“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

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

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

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备注:盂兰盆,盂兰是梵语,意思是“倒悬”,譬喻恶道众生有如被倒挂之苦,盆是指放供品的盛器。

七月半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鬼节”是后来的说法,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七月半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大约北魏时期)道教的说法。在南北朝时期,汉传佛教寺院就已经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办“盂兰盆节”。例如,南朝梁武帝曾于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供佛斋僧。

很多寺庙,讽诵《佛说盂兰盆经》,于当日中午设斋供僧。通过布施道粮供养有道、有学的出家人,助其专心内修外弘,将佛法流布世间,让更多的人听闻正法,解脱自在。僧宝是供养、修福的无上福田,供僧便是护法护教的菩萨行。


当日傍晚举行五大士瑜伽焰口,召请过去的历代宗亲、冤亲债主、恶道群灵,通过施食、持诵经咒,令食物变成种种甘露饮食,充满法界,让恒河沙数的群灵皆能得到饮食饱满。仰仗三宝慈力,为亡者说法皈依、授戒让法雨甘露滋润身心。经此焰口普施,向历代宗亲报恩,令冤亲债主转违缘为善缘。

正如佛陀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

目犍连尊者、地藏菩萨入恶道救母

父母是我们首先要饶益回报的众生

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诵《佛说盂兰盆经》

并且虔诚发心设斋供僧

不只是为在世父母祈福

为过去世父母超度

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和子孙积累福德资粮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