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连通开悟之门

作者: 来源:通圣法师 编辑:常念

《左传宣公二年》有句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生在世,总会有过错的时候,但要懂得时刻保持反省自己,否则就会错上加错。佛家有句话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之间一定要保持有自省的意识。


懂得自省,我们在错误中就能保持克制;懂得惭愧,我们在生活修行中就会有进步。佛教文化中就有教导人们要忏悔,忏悔能消业障,能开发人的智慧,忏悔还能令人开悟。忏悔也能开悟,那如何忏悔呢?其中佛家经典《六祖坛经》就有忏悔品。

那什么叫作忏?什么叫作悔呢?所谓忏,就是坦白承认自己以前所造下的罪业。对以前所有的恶业包括愚昧迷惑、骄狂傲妄、嫉妒等等罪过,全部都能坦白承认,且能永远都不再重犯,这就叫作忏。所谓悔,就是要反思悔改以断除今后会造的罪业。要发愿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昧迷惑、骄狂傲妄、嫉妒等罪过,现在都已觉知开悟,将全部永远断绝,更不会再次造作,这就叫作悔,所以称为忏悔。


人的一生总会有愚昧迷惑时,有的人只知道忏说坦白他以前所造的罪业,而不知反思悔改以断除今后会造的罪业。所以佛教认为,由于不懂悔改,之前的罪业还没有灭尽,而后的罪过又重新生起。可以说忏悔是知错能改的转折点。

就是对以前所犯的错误来一个彻底的反省,正如惠能大师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懂得反省,没有悔改,前面的罪业都未灭尽,后面的罪业又来了,那就不是忏悔了。


《六祖坛经》中,六祖就传授弟子无相颂来忏悔,说如果能按照他的无相忏悔就能断除三世罪业。


坛经无相忏悔原文: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

以上就是六祖的无相忏悔,懂得了忏悔,六祖还要人们发四弘誓愿,发愿是佛教最常见到的,如果我们没有正信的发愿,没有彻底的想去改善罪业,那我们就不能在忏悔中有智慧,就不可能开悟。原文《坛经》六祖说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而无相忏悔最核心的是无相,对此我们来看看禅宗三祖开悟的故事。


历史上三祖僧璨未开悟之前,身患风疾,疼痛难忍,自以为业障深重,就请二祖慧可大师可为他忏悔。二祖爽快地答应了:将罪来,与汝忏。僧璨找了很久都拿不出他的罪障,不得不说:觅罪不可得。二祖意味深长地说:既然如此,我已经把你的罪障忏悔净尽了。僧璨恍然大悟。慧可禅师启发僧璨领悟,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罪性本空,一切由心所造。也因此,六祖在发完四弘誓愿后又与弟子开示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意思是说善知识!心中的众生,就是我们所说的邪迷之心、诳妄之心、不善之心、嫉妒之心、恶毒之心等等,如是种种不善之心,都是心中的众生,大家应该自性自度,这才叫作真度。


那什么叫做自性自度呢?意思就是将自己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等,要用正见来度。既然有了正见,就能运用般若智慧来打破愚痴迷妄的众生,各个自性自度。邪见来时用正见度,执迷来时用觉悟度,愚痴来时用智慧度,恶念来时用善念度,这样来度心中的众生,就叫作真度。所以,如果能发大愿做到无相忏悔,相信智慧自然增长,自然开悟。

发愿是佛教文化中的重点。也是我们生活工作中的重心。如果我们生活工作中能发大愿,有正念、正见的目标和信念前行,相信定能顺利。如果人生是一条船,那么,坚定的信念就是决定人生方向的舵,愿力则是驱使船前进的动力。愿力是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愿力越大,推动人生之舟的动力越大,可帮助我们战胜激流险滩、暗礁漩涡,直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