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怕的,是对伤害我的人失去慈悲心!”

作者: 来源:峄山兴国寺 编辑:常念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佛陀的理念都适合每一个众生,永不过时。佛陀的慈悲,遍及任何众生,不论人或是动物。


人的天性中,与生俱来就有悲悯心,即使你不信佛,当看到一个众生被残害,也会自然流露出不忍。所以,佛陀的慈悲观很适合人类。纵然科学再发达,也不可能离开它。


慈悲引申出来,可以说非暴力。它并不带有政治意味,是佛陀对修行人的教诫。《毗奈耶经》中说:“人若打我,我不还打;人若骂我,我不还骂;人若嗔我,我不还嗔;人若毁我,我不还毁。”这种处世原则,就是非暴力。人类需不需要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有人认为这样做太懦弱,被欺负就应该反抗。其实,以暴制暴,只能让争斗升级,在今天看来,战争不论对国家还是个人,有百害而无一利,安忍才是解决争端的最佳方式。


还有人认为,佛教就是软弱,没有好办法而已。要记住,佛教的慈悲,或者安忍,绝不是软弱,佛教有菩萨低眉,也有金刚怒目。金刚手段当然有,那是对待特殊因缘。所以也不要觉得佛弟子好欺负,天龙护法是干嘛的,佛弟子有智慧有手段,只是尽量以德服人,和谐至尚。


甘地曾说:“我的价值观很简单:真理,非暴力。”所以,世界的任何角落,慈悲都是需要的。


当然,慈悲是一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有。只有明白了为何要慈悲、怎样拥有慈悲,才能真正做到慈悲,坦然放下仇恨。


有一位大德,曾蒙冤入狱很多年。被释放后,有人问他:“你在监狱里,最怕的是什么?”


他回答:“我最怕的,就是对那些伤害我的人失去慈悲心。”


这句话真是令人动容。换成是我们,身处那样的环境,最害怕的会是什么呢?


无论在儒、释、道的修行中,都不能让愤怒和仇恨蒙蔽自己的心灵。


当我们和别人辩论的时候,别人可能会对我们骂上两句,但是别人失去了理智,我们不能跟着失去理智,否则会更加混乱不堪。


不能因为别人丢掉了礼义廉耻,我们就愤怒不堪。当别人不堪的时候,我们应该还是作为有修养的君子。


在任何情况下,哪怕环境再污浊,社会再黑暗,我们最可怕的不是丧失我们身边所有的一切,最可怕的是丧失希望,丧失我们良善的初心。


万事万物,各有因缘,或善或恶,或优或劣,天地无私,日月无情,无私不是无私故,无情不是无情因。


莫失本心,莫失善,宁可被侮辱被唾弃被扼杀,不要失去向善的本心。


修行,就这么简单,也就这么难。


不要因为夜晚的黑暗就丧失了对晨光的期盼,夜晚再黑暗,黎明总要到来。


存在于人心的,应该是映照我们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