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无岁月,暑尽寒将至。9月初“秋老虎”尚饶有兴致,山里的温度已近初冬了,僧人们不为所扰,依旧坚持修行。他们或坐山洞,或栖茅棚,甚至从未考虑在这物质匮乏的道场,将如何抵御冬季寒冷的侵袭……
被褥发硬,多年不曾更换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雨后渐凉,当人们纷纷打开衣柜,拿出靓丽的风衣、毛衫及围巾时,可曾想到,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日渐肃杀的秋风中,却仍然衣衫单薄。
他们是远离都市喧嚣,安住深山道场清净修行的僧人们。
雨打窗棂的秋夜,当我们盖着温暖的棉被,安然入睡时,却不知,他们竟是如此应对寒冷的……
把厚僧衣搭在薄被上,为防止衣服滑落,就采用“吉祥卧”的姿势,保持一个睡姿。
可早上醒来,还是受凉了,衣服不知何时掉在了地上,甚至,夜里他们也常被冻醒。
据了解,很多寺庙,被褥多年不曾更换过,要么棉絮发硬,不再保暖;要么破旧不堪,缝缝补补仍在使用。
寺庙的义工师兄说,师父们的衣服更是破旧,毛衣脱线了还在穿,僧衣破了补,补了又破。小编曾见过一位老师父的僧袜,补丁一层又一层,已完全看不出本来面目。
可,面对居士们供养的僧衣僧鞋,师父们却说:“我够穿了,还是送给更需要的人吧!”
冬天屋内似冰窖,师父披着棉被诵经
在偏僻的山野间,散落着更小、更清寂的寺庙。有的只有一僧,十分简陋。
去年至今,疫情多次反复,寺门也随之多次关闭,原本就经济窘迫的小庙,香火沉寂,几乎没有收入,生活也更加艰难。
师父们却乐观地说:“疫情期间,正好关门用功,为大众祈福。”
可,短暂的秋天后面,是漫长的冬天,很多师父没钱添置保暖衣物和取暖设施,单薄的僧衣,根本无法抵御严寒。
还记得,一位年轻僧人给我们分享的经历:
一次他上山拜访一位老师父。进屋后,看到师父正披着棉被诵经。环顾那间僧舍,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犹如冰窟,年轻僧人终于无法忍受,跑到车上,打开空调取暖,内心一阵酸楚,他终于明白,为何那么多出家人上年纪后,常患风湿性关节病了。
据一线的义工们反馈,目前很多小道场,急需冬天保暖物资,棉衣,被子,加厚加绒的僧鞋……
山僧的真实日常
悬崖边,一僧,一狗,一杖。苍穹下,群山连绵,云海茫茫。
深山的冬天,云雾缭绕,雪后银装素裹,玉树琼花。
可,大雪覆盖的不仅仅是美丽的亭台
还有,大山深处,山僧的栖身修行之地
这里,是真正的寒舍,没电没水,漏风漏雨。大雪封山后,连食物都极为匮乏,而蚀骨的寒冷,才是最大的挑战,如果没有坚固的道心,一般人实难忍受!
在这里,任何物质的享受与他们无缘,他们怀着赤子之心,回归天地自然,完完全全地面对自己,面对内心。苦与乐,寒与热,一切皆修行。
有条件的,就开荒耕种,自酿咸菜;没条件的,就采摘山里的野果野菜果腹。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诵经、念佛、打坐。有的足不出户,长期闭关。
这种状况,刷新了我们对隐修生活的认知,但于师父们而言,这是一份回归自然的简朴,淡化了对物质的依赖后,他们内心充盈。
笑师兄参与供僧已经9年,为山僧送物资2年。
无论酷暑还是寒冬,他和师兄们一起,都常常背着高过头顶的大包,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从最初经常受伤,到现在,积累了丰富经验,即使大雪纷飞,也照常能够进山送物资。
从最初偶尔参与供僧,到如今建立库房,发愿长期护持苦行僧。
从最初的激情澎湃,认为“我”在行善,到如今的内心平静,觉得这就是自己本该做的事,不值得去说。
一线的师兄们,在这一次次的送物资磨练中,内心一点点发生着蜕变。
他们说:“希望通过这样的坚持,让光芒照进来,温暖彼此。我们会持续做下去,不断发掘更多僧人的需要,让更多条件艰苦的师父得到护持。”
今年,他们希望更多人支持,为山里的师父们多送些御寒物资。
“很需要棉披风,方便师父们打坐、诵经时暖身。还有热水袋,山里没电,可以烧热水灌到里面取暖,还有棉衣、棉帽、围脖等防潮御寒物资都需要。”
笑师兄说,师父们生活简朴,需要的都是这些基本的取暖用品。
为了不让师父们受冻,今年提前筹备
从2018年起,僧伽医养团队每年都会为贫困僧伽送出一批御寒保暖物资。
去年,《御寒物资申请表》发出后,短短时间,便收到了来自五湖四海各小道场师父的申请,经认真审核,僧伽团队共确定了230个寺院,1994位僧伽,按照师父们优先选择的物资进行安排,向478位僧伽提供了电热毯,向1516位僧伽提供了棉被。
但我们做的太有限了,如果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我们希望能覆盖到更多的贫困僧伽。我们决定,今年争取赶在深秋霜降到来前,把保暖御寒物资送达师父们手中。
这一计划,得到了一线师兄们的赞同,他们说,深山早晚温差大,即便是刚立秋不久,晚上已经冷飕飕了。加上今年疫情形势严峻,有不少道场再次关闭山门,包括一些偏僻小道场,也做好了长期闭关的准备。今冬,物资匮乏的师父们,该如何应对凛冽的寒风,冰冻的雨雪?
希望我们早日把御寒物资尽快送达,让师父们精进修行时,不再受冻!愿大家的关爱,能温暖他们的身与心!
图/文:灵山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