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鉴︱《信心铭》为何是禅宗第一实修宝典

作者: 来源:深圳东山寺 编辑:常念

《信心铭》是隋代禅宗三祖僧璨大师重要的代表作,是禅宗第一部经典,在佛教史上被称作禅宗法典、中国禅宗修学指导原则、禅宗不传之旨。该文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禅宗全书》第九十四册,与《六祖坛经》并称为最中国化的佛门典籍。禅法初传时,有“不立文字”之说,主张静坐安心渐悟,《信心铭》为禅宗以文字总结其修习经验开创了先河,是禅宗很重要的文献。

《信心铭》从历史与现实、祖师与信徒、教义与修持的结合上阐明义理,都是实修功夫语,教禅修者怎样树立信心和用功,是关于心地法门的开示。其中心思想是要求修行者在禅修中排除一切是非、有无、得失等等差别观念,放弃一切追逐外物的好恶、取舍之心。

《信心铭》为学修者大开方便,应机施教。虽然文字不多,但字字珠玑,言简意赅,意义深远,对禅修者极富指导意义。

同时,僧璨大师对禅宗汉化改造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变禅宗面向达官显贵为下层群众;变在都市城廓建寺院为在深山僻壤建道场;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为公开设坛传法;变“不立文字”为著经传教。因此,在禅宗发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坐标:初祖达摩将禅法带到中国,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时才是有信有修。

僧璨大师的《信心铭》以诗体写成,全文始自“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终于“言语道断,非去来今。”共146句,四字一句,共584字。主要内容是论述如何建立禅修的信心,要求禅修者应该“超越一切对立与差别”,住于“平等一味之绝对世界”,超越一切妄念,具有“信心不二”的禅门思想,才能更好地树立禅修的信心。


《信心铭》的“信”:是指对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所说之法要真信;对自己的修行要有信心;对所修法门要有信心。三者缺一不可。


《信心铭》的“心”:是指心作佛,离开此心,就无佛可言。因为自心是佛,必然成佛。《观经》曾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若肯如理修行,精进不断,必然成就。


《信心铭》的“铭”:指的是将佛所说的法义、祖师所传的心要“铭”记于心,其正见方能建立。念念不离自心,时时常生智慧。大乘经典说,通过读诵、书写、受持、为人解说,就可以将法义和心要深植八识田中,永远铭记不忘。


因此,“信”自“心”是佛,心外无别佛,依此教法,必将成佛。《信心铭》超越一切二元相对的偏见,独标不二法门,将此知见“铭”记于心,这便是大师《信心铭》之本怀。

《信心铭》中包含有老庄思想及僧肇思想影响的“万物一体观”,有受华严学影响的“一多相即”思想,历来被视为以中国化思想解说禅法真髓的重要著作,与牛头法融《心铭》之思想相近,对后世禅思想之形成极具影响力。


在《景德传灯录》出现之前,《信心铭》就是在丛林之中秘密流传的一个禅修心要,是三祖以后一直到五代时期两百多年间师师相授、秘密传承的一个法要。北宋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曾经诗赞《信心铭》:“沔彼有流,载浮载沈。为可以济,一壶千金。法譬则水,穷之弥深。璨公所传,等观初心。” 王表达了他对三祖僧璨的崇敬和对佛法智慧的共鸣。


一千四百年来,僧璨大师的《信心铭》对历代僧众的教化是无穷的,无数的高僧在他留下的《信心铭》中受益,成就圆满了修行的道业。早在百丈禅师时,他便经常以《信心铭》语句度化众生。到了赵州禅师,更是常以《信心铭》中语句接引众生,他最常用的语言便是“至道无难”。


学习《信心铭》是十分殊胜的,通过这篇短短的文字,就能深入禅宗早期思想,直探智慧源头。了解三祖当年的所悟所证,更可以帮助禅修者更好地树立起修习祖师禅的正知正见,全面了解禅宗的心地法门和修持心要,有助于禅修之人明白思维语言与真如佛性的关系,将知见转为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