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智慧”呢?因为翻译经典中,有个规矩叫“五不翻”。“般若”这个词,因为包含了智慧等多重意义,汉语中没有一个词可以表达出它所有的含义,所以不做翻译,直接用梵文的发音造了这个新词。“智慧”在佛教的典籍当中就是拣择的意思。佛教的专有名词叫“慧解脱”,有了智慧才能够解脱烦恼,就像我们手脚被绳子给绑住了,要有智慧才能够解开,这是“般若”。佛法中可以到达彼岸的共有六种方法,有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最后是般若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种波罗蜜必须要有般若波罗蜜。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它的禅定是邪是正不能分辨;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它的忍辱是正是邪也不能分辨;它的布施、持戒和精进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佛教经典当中“般若波罗蜜”有专门的大篇经典来阐述它。有《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简称《大般若经》,是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玄奘大师译,共600卷。还有《大智渡论》则专门解说《大般若经》。从此岸到彼岸,必须要有智慧。也就是说从苦的一面要到达快乐的一面,从烦恼的一面转向到喜悦的一面,从生活沉重的一面升华到轻松的一面,都是需要有智慧的。不过,这种智慧不是生在天上,也不是生在地下,而是生在我们的心灵当中。这部经典专门是来阐述般若波罗蜜心的经典,简单称为《心经》。什么心呢?不是布施心,不是持戒心,不是禅定心,不是精进心,也不是忍辱心,是智慧心。《心经》专门来说明我们需要一颗智慧的心,才能够到达彼岸。人心如果没有智慧,生命没有阳光照耀,快乐不会久留,烦恼常常纠缠,患得患失始终伴随。佛经当中,不管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还是《大般若波罗蜜经》,还是《般若波罗蜜心经》,离开了这个心,无从说起。“心”是第一要务。这个般若波罗蜜多的心怎么生起呢?就是从我们要讲的经典当中开始。可能有人要问:“师父,那我们现在是什么心?”笼统一点讲,我们是凡夫心。那凡夫心是什么心呢?贪心、嗔恨心、愚痴心,合称为“贪、嗔、痴”。这颗心在追逐着生命以外的“财、色、名、食、睡”。“财”就是我们物质上的金钱、财产、不动产;“色”就是男男女女;“名”就是我们的面子;“食”就是好吃好喝;“睡”就是懒惰、贪睡、不早起。我们凡夫的心卷入“贪、嗔、痴”的漩涡,就像海螺一样“嗟嗟硼壳来,一睡一千年”。“财、色、名、食、睡”在佛经中叫做“地狱五条根”,根就是能够生长的意思,也就是说,人若是顺着这五种根放纵自己不知收敛,是要走进地狱里去的。凡夫追逐的是这些东西。用什么去追逐的呢?就是凡夫心。如果这种心不淡薄的话,人要想快乐无从谈起,因此,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你要想快乐,生命要得到轻安、喜悦,你就应该要有一颗“般若波罗蜜多心”。关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的这个“心”字,有的把这个“心”字解释成这部经是所有佛教经典的中心、精髓、精华。我说这种解说不对,佛教经典,哪一部不是精髓、精华?难道《金刚经》不精华吗?《妙法莲花经》不精华吗?《解深密经》不精华吗?所有的经典都是中心,我们只要把一部经典学透,学明,理解,接受,然后持之以恒地去训练自己的心,这部经典就是精华,就是你生命的中心。
《心经》中讲到的“心”字,指的是“智慧之心”。它既不是指佛教经典,也不是指我们身体上的那团血肉,也不仅是精神或意志,它是一天到晚命令我们举手动足、开口讲话、眼睛一眨一眨的这颗心,指挥我们生命成长的那颗心。《心经》要求我们训练这颗凡夫之心,把这颗心本有的佛性智慧,通过锻炼给演变出来,呈现出来,成就一颗“智慧之心”。
本文节选于慧明法师《心经》/摄影+编辑:金峨禅寺弘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