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1927年生,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1967年创建佛光山,致力推广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先后在世界各地创设两百余所寺院道场,并在海内外设立十六所佛教学院。著有《佛光祈愿文》《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十种幸福之道:佛说妙慧童女经》等。
戒定慧三学是福慧双修、行解并重的根本功夫
戒如清水 能洗涤我们的心地
定如璎珞 能庄严我们的身心
慧日明灯 能照亮我们的前程
禅是遍一切处,参禅的方法很多,现在只举四十法,供大家作为日常修学禅法之参考:
1.饮食禅:过去禅师每有学僧问道,总说:“吃饭去!”吃过饭就说:“洗钵去。”禅不在别处,只在行住坐卧,喝茶吃饭之中,因为离开了生活,就把禅定架空了。
2.随他禅:有一位年轻女子到寺院参禅,忽然家中传来讯息,说她考取国外留学,入学通知单已经寄来了,女子看也不看,说:“不管他!随他去!”过不了几天,又有消息传来:“家中失火了!”她说:“不管他!随他去!”一切都随他去,火烧眉毛也不管他;不管他、随他去,禅就在当下。
3.放下禅:有一个五通外道想跟佛陀请法,他手上拿着两个花瓶去见佛陀。佛陀一见就对他说:“放下!”他随即放下右手的花瓶。佛陀再说:“放下!”他赶快把左手的花瓶也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外道说:“我手上的两个花瓶都放下了,还要放下什么呢?”佛陀说:“我叫你放下的是心中的成见。”放下,就是禅。
4.观佛禅:坐禅时,观想佛像的姿态之美,例如佛的慈悲、微笑、说法的样子,把佛像观得历历在目,甚至观想佛像的眼睛是睁开的,是有表情的,是会说话的活佛,这是观“佛”,不是观“相”而已。
5.光明禅:观想佛像的通身放射光明,如十六观经一般,观到自己的眼前都是一片光明,影响所及,不仅走路、做事都有光明,甚至连睡觉都在光明里。
6.茶艺禅:禅有禅的味道,茶也有茶的道,每次泡茶时,茶水的冷热、多少、苦涩、浓淡,都能掌握得恰到好处,所谓“茶禅一味”,能够把茶泡得炉火纯青、清淡入味,就是有禅了。
7.狮吼禅: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有时候站上山顶高峰,一个人尽情地唱诵梵呗,或是随意念佛,甚至狮吼一声,胸中豁然以明,大地山河,宇宙世界,都在刹那之间与身心融为一体。
8.因缘禅:观看因缘,了解世间一切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具备地、水、火、风等因缘才能生起。因为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随着缘生缘灭,来的让它来,去的让它去,心中无有挂碍,坦然自在,这就是禅的妙用。
9.生死禅:贪生怕死,人之常情,但是禅者对于生死有不二的看法,因为没有生,哪里会死?没有死,哪里会再生呢?了悟生死一如,就不为生死所动,这就是禅。
10.无我禅:执著“我”,当然没有禅;把“我”去除,超越一切人我对待,当下就能见出一点消息。
11.公案禅:佛教虽然主张不要“拾人牙慧”,不一定要以古人的方法是从,但是对于一些初学者,也要有一些慧解的根据,才能找到一个下手处。
12.话头禅:参一句“念佛是谁”,或是“父母未生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紧紧扣住,用心去参,参到天地阔然粉碎,就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了。
13.行脚禅:古代的高僧大德,不远千里寻师访道,参访云游,只为大事未明。例如,赵州禅师“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虽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但实际上还是有代价的。
14.作务禅:百丈禅师的“搬柴运水,无非是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不是不做事,日本禅师在庭院里拔除草地上的枯草,他如果使用除草机,那就不是参禅了。禅就是一点一点地,从寻常作务中磨炼出身心一致,内外一如,所以历代禅宗的祖师如六祖舂米、临济栽松、仰山牧牛、玄沙砍柴,出坡作务,就是禅。
15.林下禅:林中参禅,如阿难在林间习定,须菩提于树下宴坐,体会甚深的空义;甚至佛陀当初也是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开悟成佛。能在丛林树下参禅,与万千众生在一起,感受如树木之不动的静谧,心灵必能有另一番超然物外的体会。
16.山水禅:中国禅宗祖师以大自然的山林水边为禅房,所谓“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只要心头澄明,山林水边,危崖火窟,何处不能参禅。
17.洞中禅: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山洞坐禅,双腿一盘,看似与外界隔绝,其实三千大千世界都在胸豁之中,正是洞中别有天地。
18.专注禅:把身心融入一个目标上,集中心念,专注用功,如《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19.念佛禅:念佛也是禅,如《阿弥陀经》说“一心念佛”。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那不就是禅了吗?
20.明心禅:参禅的目的,无非是要明心见性,我们千古以来在生死里轮回,就是因为不能明白自心,假如能参透一点禅的讯息,则“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21.悟道禅:禅者不一定天天想要成佛做祖,禅者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悟道,南宋张九成参柏树子公案,听到蛙鸣,大大省悟:“春天月下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幺(这样)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只要能悟道,就能扩大我们无限的心胸法界。
22.事理禅:“道”要在生活中求,理中不可废事,才能理事圆融。世间上,有的人“通情不通理”,有的人“讲理忽略事”,如能参透《华严经》的“事理无碍”法界,那就是一个禅者。
23.快乐禅:日本的坦山禅师,每日参禅都说:“快乐啊!快乐啊!”有一天,被人把他往水中一丢,他即刻说:“痛苦喔!痛苦喔!”后来有人把他救起,笑问他:“你不是很快乐吗?”他说:“没有快乐,哪知道痛苦呢?”同样的,没有痛苦,怎么会知道快乐呢?
24.感恩禅:参禅就是改心,就是改变观念。坐禅时,能够每天心存感恩,感恩佛陀,感恩周遭一切人等;心中充满感恩,心境自能升华、提升,而感时时与佛同在。
25.佛心禅:我心是佛,佛心是我,心佛一如。如果禅者能悟到“佛不离心”,直下承担“我是佛”,则世间无事不能一肩担待。
26.自在禅:参禅的目的,在于开悟、解脱、自在。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度一切苦厄”。禅者如何才能自在呢?只要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境自在、观心自在,则无时无处不能逍遥自在。
27.安闲禅:生活中,懂得安闲、自在,就是禅。安闲不是生活中什么事都没有,而是在纷扰的世界里,心能如如不动,如果能在忙碌的生活中,人忙心不忙,忙而不乱,那就是禅。
28.静中禅:禅者的气质,如一朵花,如一株草,静静地开放,默默地成长,所表现出宁静、祥和、安忍的气质,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29.动中禅: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去除散乱的妄念,才能浮现清晰的智慧。平时在忙碌动荡的生活中,能够安然自在,就是禅定力量的表现,所以禅要在“静中养成,动中磨炼”。
30.书中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能够浸淫在诗书字画里,不断变化气质、净化身心,那也能走进禅的世界。
31.诗文禅:禅虽然不立语言文字,但古代的文人雅士,他们的诗文,都能表达禅意,如苏东坡、王维等,在禅师的禅诗里,信手拈来,都有禅。
32.梵呗禅:梵呗就如现代的音乐,可以拉近人际之间的关系,尤其随着如天籁般幽雅和婉的梵音,可以让人胸襟开阔,心地澄澈,身心泯然与天地自然融和,所以古来不少人从佛教的梵呗中开悟,呗禅师就是一例。
33.棋艺禅:中国的围棋、象棋,西方的桥牌,如果除去对胜负的执著,而能取其集中思想,深入分别中的无分别,那也是接近禅的境界了。
34.问道禅:参禅,要不断地“问”,不断地“参”,所以小参、普参,甚至千山万水,到处参访问道,从请法问道中,只要一开口,就知道有没有。
35.人间禅:有一个禅者,在禅堂坐禅两年,一日走到大街上,忽然悟道,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禅者,如果没有头顶青天,脚踩大地,在车水马龙里没有心怀众生,他就不配做一个禅师。”
36.义工禅:义工可以从事行善的工作,也可以做一个参禅的行者,如果在从事义工当中,心思集中,意念统一,人我双亡,利害不计,所谓“欲作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为人服务,发心奉献,福德因缘具足,自然就会有禅心了。
37.共修禅:一个人,在居家斗室里可以打坐参禅,在团体的禅堂里,也可以与大众互相切磋砥砺,只要时间因缘一到,内外相应,也就不浪费生活供养了。
38.跑香禅:所谓坐也禅,行也禅,在禅堂跑香,人虽多而不乱,大众行进安详有序,举足动作轻缓无声,尤其跑香的时候,人人专心照顾脚下,真是每一步都在走向禅的世界里。
39.礼拜禅:拜佛时,一心顶礼,心无杂念,把身口意集中一致,拜到我与佛无二无异,那也是初学入道的途径。
40.无声禅:禅者是住在无声的世界里,有声的世界总是纷扰的,如果禅者锻炼自己,眼中无花花世界,耳中无喧呶杂音,心中无起伏妄念,则禅的消息已经接近了。
以上只是基于禅本来就很有人间性,古来的禅师莫不从生活作务中参禅悟道,但是后来慢慢走了样,成为枯木禅、小乘禅,因此现在“人间佛教的定学”,重新又再提出一些生活的禅修法门,只是希望为人间散播一点禅的种子,祈愿人间佛教的生活禅能如一把钥匙,开启世人迷蒙的心灵。
不过,佛教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岂止如此而已,只是法门再多,也要看大家如何心领神会了。
总之,古德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面,穿衣吃饭可以参禅,走路睡觉可以参禅,甚至上厕所都可以参禅。譬如《金刚经》描写佛陀穿衣、持钵、乞食的般若生活风光,一样是穿衣吃饭,但是有了禅悟,一个觉者的生活,其意义与境界,和凡夫就判然不同了。
本文摘自《人间佛教的戒定慧》(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