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什么是忏悔?为什么要忏悔业障?

作者:大安法师 来源:编辑部 编辑:善行


什么是念法?

  念法就是一心专念十方诸佛所证的法,所证的法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乃至无量的佛法。我们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来看,一心念法就是念阿弥陀佛给我们成就的法,这个法就是六字洪名,总持陀罗尼,是一切法之王,叫六字大经王。

  祖师不断地告诉我们一个真相:所有的大小乘经典所诠释的法都是这六个字的注脚,所以这六个字是代表着一切佛法的最高的结晶,是总持。也就是说你念这六字洪名就等于念到了一切法。

什么是念施?

  念施,就是布施,舍。要念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乃至一切菩萨等,他们难行能行,难作能作,难舍能舍。

  这个舍,布施,不容易,他要有无我的大慈悲心才能布施得出去。不仅对外面的钱财要布施,对自己的身体,血肉骨髓,也得要布施。内外施,无条件地布施,欢喜地布施,带着尊重、感恩的心去布施。

  布施的当下还要三轮体空,无有布施之相,要这样去念舍。当把所有的都舍了,甚至把能舍之心也舍了,那我们本具的如来藏心也就完全地朗然现前了。

什么是忏悔?为什么要忏悔业障

  “忏悔”两个字是梵文和中文的组合:“忏”是忏摩,就是陈述发露自己犯的罪过的意思;“悔”,是改往修来的意思。为什么要讲忏悔业障呢?

  由于无量劫以来我们造作了无量无边的恶业,《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如果这些恶业有体相的话,尽虚空容纳不了。这些业就有障,为什么叫障呢?它能够障碍圣道,障碍我们生到人天善道,所以必须要忏悔。

  佛制定这样的忏悔法,对我等众生非常有必要,大慈大悲。因为我们举心动念很容易造业,造业如果你不去忏掉,它就形成巨大的障碍。

  所以佛经常常讲有两种勇健之人:一种是不犯,不造恶业,不破戒,这是一种勇健之人;还有一种是犯了之后,能够见犯,能够勇于忏悔。那反之,就是愚痴的人。或者就是他犯了,他不见犯,或者见犯他不去忏悔。智人和愚人虽然犯了同样的罪业,甚至大小一样,但它结果不一样。

  如果一个愚人他犯的恶业不是很大,但是他覆藏,不去忏悔,那么他未来要到三恶道受很大的恶报。因为覆藏的过程就好像天天加利息,天天在膨胀。但有智慧的人可能造的恶业比这个愚人还要大一点,但是他赶紧去发露,未来他还可能不会下三恶道。

  这就有一个比喻,虽然一块铁很小,但是是一块团在一起的铁,这就比喻造的业不是很大,但是放在水里还要沉下去。但有智慧的人,虽然造的业很大,铁的分量很大,但是他善巧方便忏悔,把这块铁弄成了一个钵,钵放在水上,它沉不下去。

何谓香光庄严

  居士:师父您好,请您开示“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的经义。

  法师:这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经文,大势至菩萨向释尊禀白以念佛法门契证圆通的过程。

  念佛法门是从佛的果地上起修的,把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积累的无量功德,作为吾人修行的因心。

  这无量的功德是透过六字洪名传达给行人的,能令行人顿获如来藏的功德,喻为“如染香人”。

  这个“香”是佛的五分法身之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凡夫众生本来也有这样的五分法身之香,但由于烦恼无明厚重,无由显现。

  由此,阿弥陀佛施设称念佛名之胜异方便,托彼名号果德,显发行人性德。

  就好像身上没有香的人,日日置于香木房中,他自然就染上香气了。具缚凡夫,称念佛名,亦复如是。

  声声佛号,召唤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染上了佛的香。于是凡夫业报身就具有了阿弥陀佛的五分法身的香味,这就是“身有香气”。

  佛果地上的功德就庄严着念佛人的心,以五分法身之香、般若智慧之光来庄严念佛者的身心,这就是“香光庄严”。

  是故,这三句经文把念佛法门名具万德、名召万德、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的奥义和盘托出,吾辈净业行人当依教奉行。

如何看待苦行?

  我们在劝进一切众生信仰净土法门的时候,知见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知见实际上就是建立信愿,信愿是感通佛力得以往生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行苦行。

  苦行必须在正确的知见指导下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没有正确知见引导的苦行,往往还有负面效果。释迦牟尼佛的示现,最后是放弃苦行,走中道。

  就像琴弦,要不紧不松。众生修行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很高。众生的心,是波动的。所以精进一下,一定要让他松弛一下,之后再精进,有张有弛谓之道啊。

  就像天气有春夏秋冬,寒热更替才形成一年的气候。凡夫的心也是这样,气候也是我们心性变现出来的。只是一种气候,他受不了的。

  修行这件事,一定要善巧方便安排。所以为什么我们净土宗不讲长时间的闭关修行,而是讲克期取证。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若十日,乃至若四十九日,若百日,这段时间你可以非常勇猛精进。但如果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那是不可以的。

  有时候我们听见某某地方行般舟行了三年了,怎么怎么样,有人拿这个来标榜自己,可能一般不具正知见的人觉得佩服得不得了。但实际上我们看来都是笑笑而已,怎么能这样去标榜?这不是凡夫份上的事。

  要想行类似地苦行,自己去做就可以了,最好不要去推广。一种修行方法的倡导,一定要应机,要根据众生的接受能力而去实施。

  所以要常常讲说信愿持名的重要,以使大家建立正确的知见,深信切愿、持佛名号,感通佛力,往生净土。

如何看待短期出家

  问:最近好多寺院公布短期出家的事,尤其是女士也能短期出家,这是否正确?我朋友约我同去尝试短期出家三个月,我知道女人只有出家一次的道理,所以没答应,怕掉入“陷阱”而耽误出家的机缘。

  答:出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人生选择。有些寺院搞短期出家,当然也是一个善巧方便。但从它的真实的意思来说,他只是短期出出家,去体验一下,好像是给他结了点缘。但是从它的这种严肃性来看,还是值得商榷的。比如你想出家,可以先到寺院去做点义工,去体会一下,到寺院住一段时间。你比如在东林寺出家,我们都让他先做做义工,进而他就做做净人,做净人还得半年到一年。如果他没有一段比较长时间在寺院里生活的经历,他是很难决定是出家还是不出家。

  因为出家这条道路它是很辛苦的,他真的要有真为生死的极强的信仰和意志力的。他是一辈子选择了一种古佛青灯的生活,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斩断一切外缘。虽然是有点清福,但是清福难享啊。过这种寂寞的修道生活,你没有一个很充足的心理准备,还是不要轻易地去迈出这一步。

  女人,那你就更要注意了,女人只有一次出家的机会。一旦你出家,去体验体验一下,这个机会也就被你体验完了,以后真的你想出家,你也没有机会了。所以更要慎重。你还是带发修行,要么就到哪个寺院去做足一段时间的义工——做义工也基本上属于半个出家人的生活。这样比较好。

佛说众生平等,为何要行跪拜之礼?

  众生平等是从体性上来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那要抵达这个佛性就得要有修行,要有修行方法。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佛?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贡高我慢。贪瞋痴慢疑,慢就是憍慢。

  为了对治憍慢,才施设跪拜之礼。跪拜就是折伏你的憍慢,是一种好的修行,这跟什么平等不平等是没有关系的。一个人能够跪拜他人,他的人格素养就会提高,叫作卑己尊人,然后他的长相也会庄严;一个傲慢的人,他开发不了智慧,他的长相会丑陋。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恭敬一切,这就是《普贤行愿品》第一行愿——礼敬诸佛,把它摆在第一。礼敬,就是跪拜,不仅跪拜过去佛,不仅跪拜现在佛,还要跪拜未来佛。未来佛是谁呢?就是所有的众生。你去跪拜,你就能得利益。

如何理解“国中天人,寿终之后”?

  问:如何理解第二愿中的“国中天人,寿终之后”?

  答:西方极乐世界本身是没有寿终的,因为是无量寿。这里怎么理解这个寿终之后?寿终之后是指有些往生者悲愍心很切,在他往生之前发过愿,一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要赶紧回来度有缘众生。为了酬他往生前的愿,他从莲台里面出来,见阿弥陀佛之后,就要赶紧回来。所以是离开极乐世界,到他方世界的这种情形,称为寿终。不是说他在极乐世界还有寿命的夭折,不是真实的命终了。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一般我们讲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了四十八大愿,但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对大愿的数目各有不同。我们对这些背景知识也应该略为知道。

  汉译本和吴译本只谈了二十四愿,曹魏本和唐译本是四十八大愿,宋译本是三十六愿。对于不同的愿目数字,我们怎么理解呢?

  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是从契证诸法实相显现的愿海,从本来意义上来说,是超越数量的。你怎么去算清楚愿海里面的水滴多少呢?虽然不可量不可数,但是佛要度我们这些众生,就得要把不可数量、不可测量的愿海,以数量的方式传达给我们。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阿弥陀佛愿海无量,但释迦牟尼佛为度我等众生,选择了阿弥陀佛愿海当中与娑婆世界众生关联甚密的四十八条跟我们宣说。

  所以这四十八愿只是一个略说,展开阿弥陀佛的愿海,无有穷尽,是广说。广略相即,由略能够展开广,由广可以浓缩略。甚至最后就浓缩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六字洪名。六字洪名就含摄着阿弥陀佛的愿海。

为什么法藏菩萨会施设不复更生恶道愿?

  这是法藏菩萨考察他方刹土的时候,发现有这么一桩事情,有些诸佛住持的刹土,座下有诸多修行人,这些修行人在佛在世的时候修行都很有成效,然而命终之后又到了他方世界,昧了本因,有隔阴之昏,恶业的种子现前,又到三恶道里面去了。法藏菩萨要把他方世界不好的东西,在自己的刹土杜绝。所以他就发愿,我成佛的时候,只要到我刹土的天人——注意这是“国中天人”,就是指带业往生的我等众生,没有断见思惑的人——不复更生三恶道。如果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没有这个问题,他本身就已经断了见思惑,不会再到三恶道里面去。

为什么法藏比丘第一愿要发国中无三恶道愿?

  法藏比丘在观察他方世界,尤其是秽土的时候,给他冲击力最大的,就是他方世界三恶道的众生。

  由于法藏比丘具有深刻的悲愍之心,视一切众生等同一子,当看到众生在三恶道里面遭受剧烈痛苦的时候,法藏比丘发出深刻的大愿:我首先要救这些三恶道的众生,这就是大悲偏愍罪苦众生。

  一个具有大悲心的菩萨,虽然心很平等,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但是他对于苦难的众生更为关注,更为优先救度。

  就好像一个母亲,她有很多子女,对于有能力、很发达的子女可能更放心,对于生活不能自立的,甚至有残疾的子女,念念都要关心,念念都要为他预备未来的生存条件。

  最苦难的众生就是三恶道的众生。所以这个大愿的排列是法尔自然的,一定要把拔众生苦摆在前面。苦拔完了,才谈第二步,与众生乐。

  这一愿让我们了解到轮回的众生,最苦的就是三恶道的众生,所以法藏比丘就得发出一个令一切罪苦众生得大安乐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