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波法师 | 佛子当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切勿盲目行动,需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的内容。

作者:静波法师 来源:凤凰网佛教 编辑:常念

是觉者,觉者就是彻底醒来的人。

因为我们没有觉,也没有醒来,所以我们需要向佛陀学习。

学佛就是让我们向佛陀学习彻底醒来......


01

佛教徒须厘清:
信佛和信神不是一回事
 
说到信仰,有一点大家必须要认识清楚:信佛与信神是不一样的。这应该是佛教徒需要厘清的规则。
 
过去在科学没有发达之前,人们并不知道自作自受的道理,怀疑有神祇的控制,于是疑神疑鬼而不自信。

 

记得若干年前,极乐寺西北角的地方是原来寺院的会堂,有好事的人把一些仙家的牌位挂在那里。后来寺院把那个房子拆了,于是问题出现了,很多人不敢动。为什么不敢动呢?其实就是一张纸上写的字,于是包括一些佛教徒在内的人,心里开始恐惧打悚,认为那个不能动,一动就要倒霉。虽然没有什么切实的麻烦,但是我们很多人却是六神无主。


如果三宝弟子学的应该是佛的话,那么为什么要供奉这些与佛教信仰没有关系的内容呢?虽然佛教的普度众生不会拒绝他们,但是并不是要改变佛教徒自己皈依三宝的根本内容。这一点我们既要澄清,也要坚持。否则,应该是忘失根本、没事找事、无事生非。
 

因为你的恐惧作崇,所以不知道这些仙家到底有没有本事,就是不敢面对,也不敢动。


因为自己没有本事,加上有人故弄玄虚地吓唬、忽悠你,所以总希望外在的力量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疾病。

它们真的会决定自己的命运和疾病吗?其实连它们自己的生命和生存都无法保障,你能相信它们可以依靠吗?
 
如果它们自己都是苦恼、焦虑的众生,那么你供奉皈依它们,又能学习、解决什么呢?


02

为何佛教徒会迷失自己的信仰
 
我们所谓的佛教徒为什么会迷失了自己的佛教信仰?如果我们需要按照路标行路,我们需要按照铁轨行车,那么就会安全和保险,才会真的到达目的地。否则一不小心,我们就不知道拐到哪里去了。这确实是佛教徒面对的问题。
 
过去有一种黄历,前些年有人送给我一本,什么宜不宜出门,宜不宜动土,宜不宜签什么约,上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宜不宜,当成了人生指南,于是患得患失、疑神疑鬼的事情时有发生。人生似乎有了方向,只是新的迷茫和困扰又困扰了自己。
我后来找了几本老黄历一对照,发现漏洞百出: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如果看到这样的结果,那么我们怎么办呢?肯定会没有办法做决定了。到底靠不靠谱呢?



要知道:年年难过,不是年年过吗?事事难成,不是都事事成吗?


正所谓:法无定法,这可是佛陀告诉我们的。只有不固定的法,才是真正的佛法。

03

白白耗费生命和慧命,实不应该!


我们还会因此执着吗?面对现实,我们只能接受、处理、放下。我们没有时间犹豫和烦恼,当务之急:就是担当、负责、行动。我们不应该徘徊和逃避。现在我们很多人白白耗费了生命,耗费了慧命,这绝对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记得释迦牟尼佛时代,在恒河边上有一个婆罗门教徒,每天要到恒河里洗三次澡,然后祈祷。这是印度教徒的习惯,也正是古代婆罗门教徒必修的功课。当婆罗门在恒河洗完了之后,会像坐禅似地坐在岸边祈祷。


直到有一天,佛陀走过去问他:“你在祈祷吗?”他说:“是的,我在祈祷。”佛陀进一步说:“我问你,你能祈祷得让石头浮在水面吗?”那个婆罗门想了想,回答说:“我不能。”佛陀又问婆罗门:“你能够祈祷得让浮在水面上的油沉到水底吗?”婆罗门想了想,回答说:“我不能。”“既然什么都不能,那么你还坚持祈祷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的问话和回答,是不是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呢?我们是不是做了很多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呢?

04

当务之急是要正信正行
 我们现在当务之急应该是:

 

1. 立即行动起来;

2. 不能盲目地行动,需要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的内容。


如果我们不能因为迷茫而盲目地行动,那么肯定需要理性和感性的言行。我们只有智慧地去说去行,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不然,我们会怨天尤人地寻找理由和借口,怪这个、恨那个。


我们应该反省和面对现实,不怪别人,改变自己。
 
我们不应该问神佛,而需要问自己,我们的命运掌控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因为每个人都是自作自受,所以不要怨天尤人。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应该投机取巧、逃避责任。
 
信仰神明的人,认为神明在看着我们,并且记录我们的好事、坏事。佛教并不是这样认为。佛陀只是教育我们:自作自受,我们需要觉悟。可见佛陀是我们面对现实人生和出世解脱的导师。
 
佛陀成道日的腊八,我们会念:“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是这样来对待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并不是把佛陀当作主宰、万能。



我们只是感恩佛陀把人生的真相告诉了我们:缘起性空。从此以后不再执着,把握当下;利益别人,成就自己;不再挂碍和恐惧。
 
而我们原来不明白的时候,会执着、挂碍、恐惧。我们需要的修行,就是去改变我们自己的执着,方法就通过慈悲和智慧的调整。 

05

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
 
佛法教导出来的人们,应该是“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
 
所谓“以佛心为己心”,佛陀的心是什么?因为佛心无所依,汝心有所寄,不得见佛,何由怪哉?所以我们需要历事炼心,学习没有任何执着、挂碍。
 
所谓“以师志为己志”,师志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发菩提心,也就是解脱、成佛。如果我们的志向是解脱、成佛,那么为什么还要纠缠鸡毛蒜皮的琐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