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佳:观音菩萨的慈悲仁爱精神,对社会到底有什么影响

作者:凤凰网佛教 来源:凤凰网佛教 编辑:善行

编者按:2022年10月,香港第八届观音文化节举办“和平世界·从慈悲出发”主题论坛。孔教代表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出席论坛并就“慈悲精神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这一环节进行发言,汤恩佳博士从三方面阐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及儒家的仁爱精神会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影响,他提出儒、释、道三教是相辅相依的,我们要大力弘扬仁爱与慈悲精神。汤恩佳博士发言如下: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西方寺)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发言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发言(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香港西方寺)

中国宗教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儒、释、道三教相辅相依,平等共处,大道并行不悖,真正体现“和而不同”的精神。儒、释、道三教同为中国本土宗教,应当成为中国的主体宗教。在当今西化浪潮之下,儒释道三教的生存与发展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在宗教领域,我们必须弘扬中华传统宗教,使人民的生命信仰真正建立起来。在宋代,理学家走的是儒、释、道三教通融的道路,促进了儒、释、道三教的发展。而“人间佛教”之说,表明了佛教吸取了儒家现实生活伦理观。现在,许多佛教、道教的朋友,在宣传本教教义的同时,都在宣传孔子儒家思想。儒教在当代社会要发展,也应当吸取佛教中的优秀成份。本人在宣传孔教教义的同时,也在家中敬奉观音,也在宣讲佛教的道理。

这一节的主题,是“慈悲精神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充分阐明慈悲精神,即是仁爱精神的重要性:

一、弘扬慈悲仁爱精神,提升人类道德素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充分吸取了孔教教义。孔教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十德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主要内容。而中国佛教的慈悲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建立并发展的。

儒家的“仁爱精神”,与佛教的“慈悲精神”,皆有助于培育人的良知。人有没有良知,正是人有无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标志。儒佛两家对人性内在根源都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并将人的道德品质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

佛教认为,人人具有佛性,人人当有慈悲之心。儒家认为,人性的根源,就是人具有仁性,所谓“人人皆可为尧舜”。

二、弘扬慈悲仁爱精神,提高人类精神生活的品质

汉代大儒董仲舒讲:“利以养身,义以养心。”就是说,要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物质财富来养护人的身体,用义理来滋养人的心灵。

儒家的核心精神是仁爱,佛教的基本精神是慈悲,佛教的大乘教义以及利他的所有一切行为,都以慈悲为基石。在我看来,儒教的仁爱,与观音信仰中的慈悲精神,可以互相贯通。

孟子讲“亲亲、仁民、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这种情怀,亦是慈悲之心的具体显现。人性本善,如果人能践行慈悲精神,用慈悲精神滋养人的心灵,人的内心才会充满阳光,充满道德的光辉。

心本来就是善的、清净的,只是被无明的污垢所蒙蔽,只要去掉心灵的污垢,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本性的善与清淨就显露出来。

三、弘扬慈悲仁爱精神,促进德治社会建设

仅仅依靠法治,不可能建立健全的社会,因为,法律只对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克制作用,而不能对邪恶妄念发挥克制作用。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给予他人关心、爱护、帮助,德治社会便能建成。这就是仁爱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孔教儒学,本就是正己修身之学。而道德教化的核心,就是推广五常之道,弘扬仁爱与慈悲精神。

儒家典籍《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如果丧失“礼”,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儒家认为,一切政治制度、政策、法律,都必须体现仁爱之道。

通过“礼”的形式,才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这就是“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有了仁爱之心,并善于克制自己,才能做到视听言动都合于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仁爱,也就是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