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一日劳动节,根据国家节假日安排,全国人民都可以放假五天。可以说是举国同欢,所以劳动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为劳动,所以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越来越好,同时也在不断锻炼自我,这也是一种修行!在这里祝大家五一劳动节快乐!
佛陀常常劳动
平常人推想,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一定是同现在的方丈和尚一样,有衣钵师、侍者师常常侍候着,佛自己不必做什么。其实不然。
近代律藏大师弘一法师认为:“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唯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
弘一大师曾经给厦门南普陀寺出家和尚讲了下面几则“佛陀劳动的故事”。
有一天,佛陀看到地下不很清洁,自己就拿起扫帚来扫地,许多大弟子见了,也过来帮着扫,不一时,把地扫得十分清洁。佛看了欢喜,随即到讲堂里去说法,说道:“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
又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外旅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抬到井边,用桶吸水,叫阿难把他洗濯干净。
有一天,佛陀看到门前木头做的横楣坏了,自己动手去修补。
有一次,一个弟子生了病,没有人照应,佛陀就问他说:“你生了病,为什么没人照应你?”那弟子说:“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去照应他;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陀听了这话,就说:“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佛陀就将那患病弟子的大小便种种污秽,洗濯得干干净净。还将他的床铺,整理得清清楚楚,然后扶他上床。
弘一大师向听众指出:“佛陀决不像现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劳,自己坐着享福。这些事实,出于经律,并不是凭空说说的。”
弘一大师又说了两个故事:
佛的一位大弟子,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陀就替他裁衣服,还叫别的弟子一道帮着做。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针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叫着:“谁能替我穿针呀!”佛陀听了立刻答应说:“我来替你穿。”
以上所举几例,都足以证明佛陀是常常劳动的。弘一大师告诫南普陀寺僧众,“也当以佛为模范,凡事自己动手去做,不可依赖别人。”
让孩子多劳动
富贵人子弟,多多一事不做,一旦遇祸乱,则必至无以自立。今全去用人,亲自操作,一则习劳,而能和血脉,二则少闲,而消诸妄念,实为爱儿女之根本办法,善何如之。——辑录《印光法师文钞》•复慧龙居士书
白话直译:
富贵人家的子弟,多数一事不做,一旦遇到了祸乱,则必然导致无法自立。从现在起不再雇人,亲自操作,一则习劳,而能够调和血脉,二则减少闲散,而能够消除妄念,实为爱儿女的根本办法,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佛说劳动幸福
在佛教中,佛陀以洞悉宇宙真相的大智慧教导在家弟子,如何获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勤劳具足。
《长膝经》中,一位在家弟子请教佛陀:一个俗务缠身、享受欲乐的在家人要怎样才能获得今生的幸福快乐以及来世的幸福快乐?佛陀说:有四样东西可以带给在家人今生的幸福快乐:
1. 勤劳具足:“在家人通过从事耕种、商业、公务,或正当任何一种技术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他对该工作熟练、不懈怠,拥有充分的思考能力,胜任工作、胜任安排。虎路,这叫做勤劳具足。”
2. 守护具足:妥善地管理保护劳动所得;
3. 善友:结交良师益友,并且见贤思齐;
4. 生活平衡:维持日常收支的平衡,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来生活,既不奢侈,也不贫寒。同时也应避免四种损耗钱财的途径:沉湎于女色,沉湎于饮酒,沉湎于赌博,狐朋狗友。
佛陀又说:有四样东西可以带给在家人来生的幸福快乐:
1. 拥有信仰:信仰佛陀教导的宇宙真理;
2. 拥有戒德:避免杀生、偷盗、邪淫、虚妄语和服用麻醉品;
3. 乐善好施:克服悭吝,经常施舍、亲手施舍、欢喜施舍;
4. 培育智慧:拥有观照五蕴、观照一切世间法生灭的智慧,具足导至苦之完全灭尽的智慧。
劳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些人误解劳动仅仅为体力劳动,在佛陀在世的时代,曾经有在家耕种者不理解佛陀游化讲法,对佛陀说:
“我有得吃,是因为我耕种了田地,你也应耕种。只有劳动后,才有饭吃。”
“我也耕田种地,只有劳动后,我才享受饭食。”佛陀回答道。
“你说你是一个耕种者,但是,我们并没有看见尊者你的犁具、牛轭、耕牛及牛鞭。”婆罗门迷惑不解地说道,“请告诉我们,你到底怎样耕田种地?”
佛陀回答道:
“信为种子,戒为雨水,慧为牛轭,中道为犁具,意志为缰绳,静念为牛鞭。言行谨慎,饭食适量,以真诚去除杂草,以禅定达到圆满的解脱。精进为载物大白牛车,载至苦尽乐生的涅盘之境。如此耕种好了的田地,定会结出不死之果,获得彻底的自在。”
佛法传到中国,禅宗祖师,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禅师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启了佛教的农禅并重的禅门习惯,并有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他们身体力行的劳动不仅让道场得以延续也僧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从而让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普及大江南北做出了重要奉献,直至现在仍旧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个现代世间中依旧有很多大乘佛弟子他们效仿诸佛菩萨善知识无私付出的慈悲精神,默默无相布施中不求回报的践行诸佛悲愿,并真修实干的勇猛精进修行,在世间不同的领域中也有佛教义工,佛教志愿者乃至默默无名佛弟子的身影,他们用实际的行动给世人做出了榜样,处处彰显人间佛教的菩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