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考究|湖州龙山禅寺,一座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庙宇。

作者:释悟针 来源: 湖州龙山禅寺 编辑:常念

寺院,在历史的大变革时期,总会有一些不朽的生命置身其中,他们的名字随寺院而定格,永远地活在了后来者的心中。


而作为芸芸众生的生命个体,在人生的某个大灾难来临之时,总是不自觉地选择了寺院,在钟磬梵音的陪伴中寻找人生的平衡点,寻找着生命的真谛!

你为什么来寺院

为自己和家人祈福

想要寻找一份内心的宁静

暂时放下纷乱的烦恼

又或是瞻礼庄严慈悲的佛像

了解博大精深的佛教

但无论你怀着怎样的想法

只要在这里用心体会

就能通过这个外在的环

生起一份由衷的崇

由心而达到心

历史相传在湖州下菰城周边山脉为山海经南龙龙首之位置。秦朝初年,湖州归属乌程县,秦始皇听说“乌程乌山出天子”,就下令将湖州牟山的颈脉切断,硬是从山中开出一条河,破掉山中的王气。岂料人算不如天算,十年以后,楚霸王项羽正是在这弁山中避难,而后又在这里起兵反秦、推翻了秦王朝。


唐代大地理学家杨均松认为:湖州的龙脉发于东天目山支脉,源于临安、余杭,从安吉出发,经武康、归安,终于乌程。长兴弁山是大龙的尽头,为南龙的分支。杨均松的考究佐证了牟山龙脉之说。


明代刘伯温考究称:天目山虽为浙右镇山,但山势并未截止,而是蜿蜒而来,右挟黟浙,左带苕水,直到海盐长墙山与秦驻山之间才终止。


于是,以平松诸山为龙,左抱长江、淮河、泗水,以庆绍诸山为虎,右绕浙江曹娥之水,都朝拱着海盐州。后边的脉气乘湖东出,前后以朝鲜、日本为岸,使南龙成为最大的干龙。

东天目山脉绵延起伏,与东苕溪相伴相行,经过湖州归安县的时候,有一分支以湖州金盖山为止,东苕溪在此成形为碧浪湖和钱山漾两颗珍珠湖,在此山脉边缘的云巢乡东南隅有一下菰城,西北倚和尚山,北靠金盖山,东南临东苕溪,背山面水,距今约2300余年。


相传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所建,此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在下菰城东南隅四里的位置坐落着一座龙山古寺。

据清《湖州府志》记载,归安县菱湖西北有古龙山寺。此寺始建五代晋天十三年(948),号福庆,宋治平二年(1065),改名护戒禅寺,元末毁。明洪武二十年(1387)重建,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今额。明天启间(1625)坍毁。清顺治十六年(1659)僧智贞,智章恢复,建法堂三间,乡人俗呼科寺头庙,相传清顺治帝圆寂于此寺,复名龙山寺,香火鼎盛。

龙山古寺位于下菰城遗址东南四里的朱家坝村三水交汇处,绿水环绕,潭深水急,谓九龙朝渊,远处为天目山余脉的道场山、云巢山。龙山寺此处水势奇特,罕见的北水南流,向西汇入东苕溪,然后经下菰城正南面北上入太湖。

在龙山寺中轴线正南面约一里地,连贯两山,一南一北,曰南凉山、北凉山,此二山与天目山脉同根同源,为天目山在杭嘉湖平原地区的两个隔断小山丘,从高空俯瞰,两山似南龙龙首吐出的两颗龙珠。龙山寺正位于龙首与珍珠之间。


元代大家赵孟頫出仕之前,曾隐居于松雪(湖州下昂),游历于龙山寺周边,曾登上北凉山(又名玉阳山),触景生情,并画下《玉山雪霁图》以记事,后里人将图刻石置北凉山庙中,至今留存。龙山寺坐落于南龙龙脉之龙首,于龙珠与龙首中间,集天目之瑞气,凝苕溪之福气。寺周围百漾千湖,湖光山色相乘一章,美景环绕楼宇,紫气东来。

龙山寺相传是清顺治帝曾出家于此。顺治帝早年受教于玉林通琇禅师,清初玉林通琇禅师曾住浙江武康(今湖州德清武康)报恩寺,禅师早年投磬山圆修出家受具足戒,传临济宗,后奉召入京举扬大法,受大觉普济禅师封号。


顺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去世,顺治帝心灰意冷,意欲出家。后玉林通琇禅师力劝其改变主意,顺治帝改选僧受戒,特以其为本师,加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玉林通琇禅师晚年在浙江西天目山建禅源寺常住。


坊间传说顺治帝先于五台山出家,后因不堪清廷所扰,故求道于玉林通琇禅师,有密语“逢科登身,逢科而修,定成正果,功德圆满,可得一生安恙”,听闻密语顺治和尚随即南下求佛。顺治和尚南下杭州,在杭州府拱宸桥边,几经打听,都无果于带“科”之寺庙。


后偶遇来杭卖鱼之湖州朱姓乡人,闲聊之余得知湖州府归安县有一庙宇,称为科寺头庙,故两人相约而至。寻觅至此,此时的科寺头庙,只有三开间平房,庙宇不大。但河边有两棵又粗又大的香樟树,大香樟如两条巨龙一般,斜卧在庙东侧的河面上,巍巍壮观。


顺治和尚见此场景,不胜感叹:这不是卧龙么,这儿便是卧龙藏虎之宝地!不由心中大为惊讶,但见河中之水既清又澈,水向南流。暗暗称奇:卧龙,随水,南流,逢科(窠)登身,此真乃天意。自此顺治和尚便留在龙山寺修行,期间更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受到附近村民的顶礼膜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