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老城区中轴线上,商业步行街北京路与西湖路交汇处,有一座楼高七层、青砖楠木、飞檐斗拱、金黄琉璃瓦、古色古香的中式传统建筑,这栋气势恢宏的古建大楼与广州百货大楼隔街相对,在周围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群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入夜之后,橙色的灯光与金色的琉璃瓦交相辉映更显流光溢彩、高洁典雅,成为北京路旅游街游客的打卡点之一,这就是广州大佛寺新建的综合弘法大楼普觉楼,自从2016年底正式落成启用之后就成为北京路旅游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2023年12月,广州大佛寺复建工程圆满,规划整齐、独具一格的建筑群矗立于广州市中轴线上的商业核心区,包括南北两个绿化广场占地面积约15000多平方米,较之其清初全盛时期的三万多平方米,其面积虽大为缩小,但仍是广州五大佛教丛林之一,也是中国佛教都市寺庙的成功范式。千年风雨、百年沧桑,广州大佛寺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一代代弘法者在这里力守、创化、革新。尤其改革开放后,大佛寺从孤立一座大殿开始复建,到今天成为广州城著名的文化地标,这是一段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伟大征程,让我们一起走进广州大佛寺矢志不渝普利众生的光辉岁月。
广州市北京路步行街,人潮如织,从古至今,历经两千年的沧桑,这里依然有着广州城最核心的繁华,玻璃钢罩下的层叠11层路面的千年古道遗址,静默仰望着闹市的喧嚣。古道一侧与惠福东路的交界处,往里走稍许,一座糅合岭南传统建筑风格的恢宏楼宇,跃然眼前,每逢华灯初上,楼宇点亮的那一刹,美轮美奂的梦境感令早已等候于此的无数游人若置身于宫崎峻的动画《千与千寻》。他们发出惊叹,并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找准角度拍下这惊艳的一幕。
谁能知道,这座自带古典与禅意的建筑,誉满自媒体圈的网红打卡点,竟是一座庙宇,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丛林古刹——大佛古寺!
千余年来,大佛寺一直以不同的寺名出现在历史的时空,在羊城的中心位置,在广州传统中轴线上,在整座城市最为繁华的文化、商业中心见证着广州城的历史,千年历史风云的涤荡,都在这座古寺中留下了不可抹去的痕迹。在广州城经历的一次又一次改造、扩建、战火当中,大佛寺的寺院建筑亦随之屡经兴废、重建。
大佛寺始建于南汉时期(公元 917-971 年),初名为新藏寺,是南汉刘鋹所建的二十八寺之一。元朝(公元1271-1368 年)易名为福田庵。明代(公元 1368-1644 年)扩建为龙藏寺,当时寺院范围,东起今北京路,西至龙藏街(龙藏街由此得名), 南接惠福路 , 北达西湖路。明末,寺址被改为巡按御使公署。清兵入粤,公署毁于战火,寺址沦为废墟。
康熙二年(公元163年),平南王尚可喜鉴于攻克广州而令死难者众,为安抚民心,乃自捐王俸,在龙藏寺旧址重建佛寺,建成后大雄宝殿高18米,建筑面积达1277平方米,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三尊以黄铜精铸高各6米、各10吨的大佛像,时人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当时佛寺之大,大佛之大,堪称“岭南之冠”,大佛寺之名也由此而得。大殿用的巨型楠木柱为安南(今越南)王所捐赠,经近360年仍完整无损,其建筑艺术仿京师官庙兼具岭南风格。
自清末民初开始,在各类冲击、强制占用的影响之下,大佛寺的规模日益缩小,不仅已难以称为完整的佛教丛林,而且还面临着殿宇废毁的危机。在近百年间,经历两次劫难:一是民国初年,由于军阀混战,国库空虚,当局将大佛寺部分庙产变卖以充军饷;二是“特殊时期”期间,大佛寺也难逃此劫,僧人被逐,庙宇被占,文物被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1986年,大佛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开放。随着历史的演变,重新开放的大佛寺仅余大雄宝殿框架尚称完整,其余殿宇均因各种冲击而毁坏殆尽,没有山门,临街就见天王殿,被重重民居和商铺包围,拥挤、狭小,活动受限,满目窘迫,无人问津。许多广州本地人都不知道,在北京路商业街当中的闹市一角,还有这样一座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佛教寺庙……
图/文 广州市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