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宽运法师:建议充分发挥小区服务功能,让独居老人健康生活

作者:宽运法师 来源:凤凰网佛教 编辑:善行

编者按:2024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宽运法师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宗教慈善机构如何参与支持独居长者的社会工作》的提案。宽运法师在提案中表示,独居老人需要的不只是同情,还要有切实的帮助和行动。政府除了加大对安老和医疗的投入、完善社会护老体系外,还应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护老事业,充分发挥小区的服务功能,针对性地为独居老人提供身心保健服务,予以积极关怀和陪伴。以下为宽运法师提案全文: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宽运法师

关于宗教慈善机构如何参与支持独居长者的社会工作

提案人:释宽运

香港正面临急剧的人口老化问题,如何促使长者身心健康地于小区生活,对于香港应对人口高龄化、减轻长期照顾及医疗需要的负担极为重要。

根据香港政府202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65岁及以上的长者有1,451,514名,人数已经超过整体人口的两成。其中独居的长者有188,569名,占整体长者人口的13%,且49%的独居长者住在公屋。这群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十分堪忧,他们很多缺乏照顾和支持,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需要也难以满足。除此之外,独居老人面对的精神健康问题也十分严重。根据香港护老团体的一项调查,超过六成的独居老人表示感到孤独,逾四成老人表示感到忧郁。这些情况都是由于缺乏社交活动和陪伴所导致的。

对于独居老人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支持。香港政府现有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例如提供长者医疗援助金和住屋补贴等等。然而,这些措施并不足够,仍有许多独居老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和帮助。因此,目前社会对独居长者的问题必须予以正视并加强。

1案由分析

近年在社会精准扶贫的策略下,政府开始更多关注独居长者;而独居长者因在情感和精神上缺乏依赖与陪伴,容易造成孤独、忧郁的情绪,但政府并没有提供适切的策略来应对和缓解他们的问题。而现有的长者中心采用的是自愿参与模式,一般只关心和接触主动来报名的长者,这样就导致那些隐蔽、习惯孤独、不善沟通的独居长者,因而被忽视、得不到帮助。

现时社会上很多机构都有为独居长者提供关爱服务,受惠的往往是主动参加的长者,但因长者的性格不同,一般性格内向的较少主动接触或接受支持,故此出现“关爱不均”的情况,令隐蔽长者更加隐蔽。因此有议员呼吁政府主动作为,用“全覆盖”的概念来支持独居长者。

2建议、解决方案之提出

有见及此,为支持政府的相关社会工作,香港菩提学会主办“普贤道场”,在善心人士捐助下,于2023年6月起开设“给孤独——菩提在线关爱计划”:服务对象为香港地区无家庭支持、受情绪困扰的独居长者;宗旨是为独居长者提供心灵关怀和服务,令他们感受温暖。计划理念是依据“人生佛教”倡导者太虚大师“菩萨学处”的精神,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与“六波罗蜜”,作为团队服务信仰的基础。生老病死虽是人生无可避免的,而佛法却是治疗心病的最好药方,我们可以透过佛法的智慧,了悟人生“八苦”以及无量诸苦,学习转念,处理负面情绪,从而达到离苦得乐之目的。

此计划项目开设热线电话服务,安排志愿服务佛教的受训义工,周一至五下午接听电话,适时为受情绪困扰的长者或有需要人士,提供心理及情绪辅导服务。项目还包括和荃湾仁济医院社服中心合作的关爱计划:透过上门探访无家庭支持的长者及节日慰问等形式,为独居长者提供长期心灵关怀及临终服务。除了慰问和探访,亦会根据需要安排长者出游和参与素宴等活动;并且在受助长者有需要时,亦可提供后事的支持。计划最终目标是期望受助人能长期得到适切的心灵情绪支持,活出更美好、更有意义的人生。

结论

古语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独居老人需要的不只是同情,还要有切实的帮助和行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在今天,家庭已经不能完全承担起养老的责任,国家、社会及宗教慈善团体必须协同行动。政府除了加大对安老和医疗的投入、完善社会护老体系外,还应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护老事业,充分发挥小区的服务功能,针对性地为独居老人提供身心保健服务,予以积极关怀和陪伴。如此,不仅有利于提升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希望国家、政府予以高度关怀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