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九 禅宗六祖惠能祖师圣诞,殊胜吉日,快来求平安

作者:佚名 来源:编辑部 编辑:一念

农历二月初九,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圣诞日。值此殊胜之日,顶礼慧能大师,祈愿众生消灾避祸,随顺所求皆得。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里知名度最高的祖师,不仅流传了诸多关于他的故事和佛偈,更有一尊1300年不腐的肉身令人称奇。他对中国佛教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慧能大师从五祖弘忍大师处得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



一首禅偈,得传法衣

 

惠能大师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依靠卖柴养母。一日卖柴,听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心开悟解,便离开老家广东新州,去湖北黄梅县东禅寺礼拜禅宗五祖弘忍,并在寺中劈柴做饭打杂,做一般的劳役工作。

 

此后过八个月,五祖弘忍大师让门人作禅偈以确定继承人。寺院里德高望重呼声最高的神秀法师在众人的期盼下作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五祖令人诵读此偈,说依此修行可免堕恶道,有大利益。但对于神秀禅师,五祖嘱咐,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惠能大师认为心和万物皆空幻不实,只有人人都具有佛性、心性空寂才是真实的存在,并作出流传千古的禅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最终,惠能大师就是凭借这首禅偈,凭借着自己对佛法洞彻的理解,获得了五祖的赏识,成为了禅宗付法藏第六祖。 



风幡缘起,折服众人

 

惠能大师到东禅寺仅八月有余便得法。因年纪轻,为避免因付法而产生争端,大师便遵师嘱托南归隐遁,居猎人队中一十五载。

 

高宗仪凤元年正月八日,惠能大师至南海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听到二僧对论风吹幡动问题,一曰幡动,一曰风动,争论不下。

 

大师走到二僧面前说出了那句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觉得来人非平凡之辈,便请他到禅堂,探问风幡之义,惠能法师具以理告:“幡动源自眼识,风动源自意识,两识源自心识。若心无识,则风幡何以见动。”

 

印宗法师问道:“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行者莫非就是五祖传人?” 大师更无所隐,直叙得法因由。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印宗法师为其剃度,并拜惠能法师为师。

 

曹溪开山,开演大法

 

惠能法师受具足戒之后,便在岭南一带弘法。大倡顿悟法门,并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流行日广,成为佛教禅宗的正系。

 

六祖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并非只有静坐敛心才算是禅,一切时中行住坐卧皆可体会禅之境界。

 

大师又云“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口说见性,实际仍执着的人,并未摆脱种种分别的观念,而这些观念正是种种烦恼的起源。只要一切都无所执着,真如自性就保持清净自在。

 

六祖大师为中国禅宗之长足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有极大影响。

 

一具肉身,千年不坏

 

六祖惠能在曹溪弘法几十年,晚年将要入灭时,他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广东新州。

 

新州国恩寺内,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祖师打坐入定,坐化圆寂,世寿七十有六,留下金刚不坏真身。后来,六祖真身从新州迎回曹溪宝林寺,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韶关南华禅寺。

 

惠能大师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六祖的真身却依旧端坐不坏,供后人瞻仰。


 

一部经典,流传后世

 

在佛教中,只有佛的言说才称为“经”,但《六祖坛经》是唯一的例外,可见这部经典在佛教中的地位。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以六祖讲经为核心,由其弟子法海等禅师,依据其言行开示汇集而成的,是佛教唯一一本由中国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

 

《六祖坛经》可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是在大梵寺介绍自己得法传法的事迹,并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介绍六祖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

 

《六祖坛经》的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内容丰富,文字通俗,以深入人心的方式,阐述人人皆有佛性、即心即佛、顿悟成佛的思想。

 

《六祖坛经》还主张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惠能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一花五叶,传灯无尽


在慧能大师之前,禅宗一直是单传。自慧能大师以后,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并形成了“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慧能大师的弟子很多,据《坛经》记载,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法海、法达、智常、志彻、神会等。禅宗史上非常有影响的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和南阳慧忠等大禅师,也都是慧能大师的法嗣。
在行思一支,到后世分为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在怀让一支,到后世分为临济宗和沩仰宗。应验了达摩传法偈中所说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至此,禅宗在中国蓬蓬勃勃地兴盛了起来。

在家如何修行

 

经文中提到,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諠,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这是六祖为在家人开示的要法,所谓持戒、参禅都在生活之中,并非离开生活。另有修行的方式,既非斗斗机锋,也不是打打哑谜。

 

六祖开悟并领受衣钵后,隐身猎人队伍十余年,修的即是开悟后的“绵密保任”,时时刻刻保持正念,毫不间断,无分内外,功夫成熟,法融于心。

 

将佛法已融入身心的每个细胞,体现在每一个言行之中,这就是一位真正的禅者得到心无挂碍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