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由济南市当代佛教文化研究所、济南市千佛山兴国禅寺主办的“千佛山兴国禅寺文化讲坛”(第三讲)在济南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70余人济济一堂、话谈佛教造像。
弘庵法师致辞
山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济南市佛教协会会长、济南市当代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千佛山兴国禅寺方丈弘庵法师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研究所成立的初衷,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兴国禅寺发展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由衷感谢!他说,济南市当代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揭牌以来,相继以“山东刻经调研缘起与环东平湖佛教艺术”、“州府、行省与京畿:明清地域佛教研究的视角、路径与方法”为主题举办了千佛山兴国禅寺文化讲坛。先后聘任了35位特聘研究员,为深入挖掘和研究济南佛教历史文化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动力。近年来,济南市佛教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而言还有许多尚未开垦的荒地亟待诸位专家学者继续深入挖掘、研究。同时,也想以济南市当代佛教文化研究所为平台、千佛山兴国禅寺文化讲坛为抓手,做一些有深度、有特色、有亮点的研究,打造出一个品牌,树立一个标杆,推动当代济南佛教研究成为中国特色宗教学中的一座生动活泼的学术平台。
济南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宗教局局长李震等为本期参会的专家学者颁发聘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罗世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喻静研究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李翎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建筑环境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李荣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副主任王传播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常蕾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素萍副研究员,云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捐法师,宁夏回族自治区佛教协会副会长如晟法师,澳门佛教青年总会会长妙智法师,泰山佛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大佛寺住持耀湛法师等13名专家被聘为济南市当代佛教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济南市当代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何鹏主持颁证仪式。
本次讲坛主题为“何以青州:平城、邺城烛照下的山东佛教与造像”,特邀罗世平教授作专题报告,杭侃教授、何利群研究员分别作主旨发言,喻静、李翎研究员担任评议人。济南市当代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周广荣主持讲坛。
济南当代佛教研究所执行所长周广荣主持讲坛
罗世平教授以“青州北朝佛教造像刍议”为题,将青州造像置于南北朝后期即东魏、北齐广阔的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互动中,通过造像的身形、面庞、线条、衣饰等多重视角,揭示青州佛像的在地因素时,更辨析其中隐含的外来样式,彰显青州佛教与青州造像的独特地位,认为准确认识青州造像,不仅需要探究它与同一时期平城、邺城、建康、益州等地佛教造像的异同与成因,还要注意当时中国与印度、南海诸国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
杭侃教授围绕“北魏平城时代的佛教及其与山东地区的互动”,从理解宿白先生提出的北魏平城时代云冈佛教造像的“云冈模式”入手,首先厘清北魏诸帝兴废佛教的历史脉落,进而对云冈石窟与造像的年代、类型、分期、风格、动因、影响等作了系统梳理,同时还结合云冈石窟的研究、保护与数字化建设,介绍了石窟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与共融关系。最后,杭教授还以法显、僧朗、刘孝标、蒋少游等山东籍或在山东活动过的僧俗文士,在沟通南北佛教文化与礼制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作了生动地展示与积极评价。
何利群研究员发挥其所长,对“邺城佛教造像模式及其源流”作了清晰论述,他认为邺城作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在5-6世纪时成为中国北方佛教的中心,其名僧辈出、寺院众多,在佛教石窟的开凿、佛像的雕造方面,均不断变化,并在北齐中后期达到高潮阶段。其材质、样式、题材与风格均具有鲜着的地方特色,还与云冈石窟、青州石窟、南朝石窟造像等有明确地互动记录,不过,即便如此,他仍旧认为应慎言“邺城模式”。
在与谈、讨论环节,喻静、李翎研究员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分别从佛教慈悲观念与佛教艺术、印度早期石窟寺的建造与功能等角度谈了佛教造像的形成、发展与变迁等情况,并与罗世平教授、杭侃教授、何利群研究员展开热烈讨论与交流。
本次讲坛线下、线上同步进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70余人现场参加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