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佛教论辩会已于10月23日圆满闭幕。我的此段经历也应告一段落,将一切交由岁月长河冲刷、沉淀,乃至消散。然每想起报名培训到比赛归来这两月有余,与辩论小队共处的点滴便从脑海喷涌而出,可知其于我影响之深,不觉已深埋于心底。
我深知再难有如此之缘分,若任其消散,将来多半是忆之不全;再者,我仍盼望能有机会再对这一路同行的师友表达感谢,遂决定记以成文,亦算作我与此段往事正式之告别。若对读此文者有所触动,则可算作意外之喜。
印亮法师、如空法师、觉恩法师、心铄法师、开远法师、月灯法师、正军法师、圣沛法师、一童法师、源诣法师、传道法师、耀吉法师(从左至右)
一、我与辩论初相识
2024年8月1日晚,正值佛学院暑假期间,学院通知群发布了报名参加2024佛教论辩会的消息,我几乎毫不犹豫的报了名,生怕名额有限,人满即止。
如此着急报名,要始于我对今年论辩赛由来已久的期待,而这份期待则始于我的同行善友明九学长——2022年7月底,我于湖北黄冈参加中国佛学院招生考试结束,随明九学长参学同行。期间,听他说即将提前返校参加佛教论辩赛培训,我当时便好奇,佛教还有论辩赛?竟然如此重要?能让印象里一向潇洒不羁的学长自愿“牺牲”难得假期提前返校?不久,我正式报到入学,反而少有见他。一直等到他获奖返校时,我惊讶于他短短数月间的变化。他分享了参加佛教论辩赛的一些心得体会:辩论培训非常锻炼逻辑思维、语言组织能力等,鼓励我有机会一定要参加,如果能够代表学校参赛固然好,出去参加活动,尤其全国性的活动,见见世面是必要的,对打开视野、提升个人能力非常有帮助;即使不能去参赛,参加培训本就令人受益匪浅。
那时的我刚入学,正是满怀热情发奋努力的时候,也向往着能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比赛,种子就这样种在了心田,如今报名,则算是正式发芽。
正式开学前,我们有过两次线上培训课,我因故未能参加第一次。
辩论培训教室
第二次线上培训时,辩论培训老师安排轮流自我介绍。自从前两位同学打了样,大家就习惯性当成了模板,都是这么介绍:“阿弥陀佛,我是来自某班的某某,以前是否参加过辩论,报名因为……平时的爱好是……”
轮到我之前,我的大脑已飞速运转多回,反复告诉自己:想要传递什么信息,语序大概什么样,表达要流畅,不要紧张。但当我开口以后,我逐渐发现大事不妙,大脑似乎有些宕机,有些话说出口以后,会下意识觉得表达效果不好,应该再补充一下;或者会临时起意,下一句就不按套路出口;又或者,觉得要再表达一些其它信息……
以上种种混乱的结果是,本次自我评价——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后来参加辩论培训过程中,我进一步体会到逻辑是多么重要,能想到和能说出来、能写下来不一样,一定要去训练逻辑表达能力。
当老师在下课前说到:“下次见面,就要到开学后的线下第一次上课了!”
我知道,属于我的这一期中国佛学院论辩赛生涯要开始了。
比赛出发前
二、初选,辩论小队诞生
今年报名约二十位同学,二三四年级都有,我与近半数同学此前并无交集。考虑到同学周内上课,辩论培训周内一节,多数时间在周末。收到正式辩题前,老师组织我们用其它辩题初步训练技巧,让大家逐步接触辩论。
随着课程进一步推进,有个别同学陆续退出,至正式初选前,成员定格在16人。
初选赛
9月5日,开学第一周,接到初选通知,辩论队的紧张气氛似乎有些被点燃。
那时,我们刚得知2024佛教论辩会正式辩题,新赛制又调回4V4,而我们此前是参照上一届论辩赛3V3培训的。有鉴于此,加之我们对初赛辩题“学习佛法在深山/都市更好”讨论未久,评委也希望初选阶段,每个同学尽可能展现个人能力,就略微对流程作了调整,增加了质询环节。参加初选的四人小队自发组成,持方抽签确认。
我们小队由同班同学组成,抽到了正方(学习佛法在深山比都市更好),我担任四辩,负责结辩陈词。那时的我刚认识辩论,都搞不清什么是结辩陈词,为了不拖团队后腿,也为了自己能够有信心上赛场,我上网搜模板去套,像以前仿写模范作文一样:总结分歧→反驳对方→重申己方论点→提升价值等等。
那时的我,只想自己能通过下功夫突围初选,还没有培养出强烈的团队观念。
我印象深刻的一次讨论,也是我们小队初选前唯一一次正式的讨论是在1219宿舍,蒙同学信任让我来组织、主持讨论。
尽管小队只有四个人,我仍然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团队磨合有多么不容易,尤其是当我们对辩论的认知不够深入:比如辩论赛目的是要说服谁,对方辩友还是评委观众?是否要压倒性地让对方无法辩驳?每一位辩手为团队承担什么责任?在我们还没有通过培训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去讨论分工、战术几乎是不可行的,加上我们都是首次参加辩论,对彼此之间的能力缺乏了解,无从建立起对队友的信心,所以这次讨论几乎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只能大致明确如下:既是初选,各自展现个人之能力,不用以团队胜负为首要目标,但切记要完成本位的职责,尽量避免给团队拖后腿。
我还记得,比赛前半小时,我们在教室最后过流程,仍未能达成进一步的一致,比如:立论与结辩稿是否呼应,围绕哪些论点来阐述,怎么拆对方的优势等等……但我们深知这些并非短时间可以解决,最后只能彼此打气,不论结果,各自好好表现。
初选赛场的战况至今历历在目:
古语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所显的,正是台下功夫,反之,台下准备不足,台上效果可想而知。一辩立论环节尚无交锋,所以并不明显,但从二辩质询环节开始,双方的优劣差距越发明显,气势之差点火即燃,有如燎原之势,而气势上的不利给第一次上场的我们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自由辩论更是打的毫无章法,我们的脸色都不好看,也能听出言语的慌乱。我只能照稿乱抛提前写好的问题,紧急加一些临场发挥,心中唯一的念头是怎么还没结束,自由辩快结束吧!好容易捱到我的结辩陈词环节,好歹提前写了稿子,所以内心稍安,读起来似乎更有底气一些。
我们的初选赛就这样结束,如今想来,何尝不是另一种难忘。那时我一边感到如释重负,一边又对自己是否能够入选怀揣着担忧。
结果很快就在群内公布,共有10位同学入选,分别是:耀吉师、圣沛师、传道师、源诣师、一童师、如空师、心铄师、开远师、印亮师、觉恩师。
我们队四进二,悲喜交集同时,只想着继续冲刺。彼时的我尚不知晓,辩论小队的深厚因缘也就此展开。
辩论小队
在接下来的辩论培训中,我们十位同学几乎周末所有的休息时间都在培训教室中度过,我们一起上课、讨论,没有想象中的枯燥乏味,反而上课时间出乎意料的总过的很快,往往我们讨论、激战正酣时,两个小时已悄然过去了……
每位小队成员的内心都充满参与辩论的内驱力,这可以从课上的踊跃表现得窥一二:我们围绕辩题展开头脑风暴,各自建言献策,不断丰富切入辩题的角度,从如何下定义、明确论点到如何论证,再到如何用问题呈现,如何在辩论场上打出效果等等。
我们经常被安排随机分组,各个位置随机练习,从1V1质询到2V2自由辩,再到按正式赛制练习,那时的我们也会争到面红耳赤,有同学会因被表扬而开心,被批评而更加奋力。
我很享受、怀念这个过程,仿佛回到备战高考前夕班级冲刺的日子,在这样的氛围里,每个人的提升都很快,只是当局者迷,自我感觉不明显而已。
也就在上述的日复一日,点滴日常当中,辩论小队之间的羁绊越来越深——
两位班主任正军法师、月灯法师会陪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给大家提建议的同时,客串主席、计时员,还要帮忙负责录课,供大家课下复盘,哪怕再忙,他们也会保证至少有一位法师在。为了保障大家休息时间,法师还帮大家协调时间上的冲突。
老师的观察细致入微,培训过程中,除了教导培训技巧,鼓励大家头脑风暴,集思广益以外,她会观察并指出每一位同学的辩论方面的长短板,并在此后的培训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换位模拟来克服内心障碍,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有位同学的“头铁功”总让人无可奈何:当你质询他任何问题时,他全部可以淡定从容的给出所有你不想要的回答,而且不作任何解释,而当你强行达成共识或者收割的时候,他又能义正言辞把你归纳的任何结论都推定为乱扣帽子。每次轮到我质询他,常感觉节奏完全无法推进;而换别人无可奈何时,我又常常会忍俊不禁。
有位同学的博学令人咂舌,他的“魔法狂轰”也令人疲于招架:因为他的旁征博引常常超出我们的阅读范围,并通过左弯右绕的方式表达,对手大脑宕机需要很长时间来缓和。好在该同学在辩论场上尤喜科普,且往往相当耗费时长,因此给对手少则几十秒,多则两分钟的自由辩论时间富余,又因此经常让对手开心至极。
辩论小队还有位同学,堪称我们的“后勤部长”。他主动发心承担了很多服务工作,比如布置、恢复教室的辩论场地、烧水煮茶、给大家准备零食、打扫卫生等等,而且还在课后帮大家搜资料、查数据,常常当大家还沉浸讨论时,已有人默默地给你续了一杯茶,而我们每次回到培训教室,已经有同学布置好了场地。
以上种种令人难忘,大家对于辩论的热情也给了彼此很大的鼓励,每当我们信心满满,自以为该辩题已然吃透,又总会被老师邀请的校外辩论队“暴打”,然后再次认清自身实力的差距,继续为之努力前进。
记得有一次,老师在群里发通知,已邀请校外辩论队和我们模辩,有位同学回了一个表情,大意说“我的四十米大刀已经饥渴难耐”,足见其对辩论交锋的好乐。当然,那次他被校外辩论队“暴打”,比赛结束后我们开玩笑:“大刀哥怎么不笑了?”这个称号有段时间也成为我们成员对他的专属称号,此是后话。
在沉浸式的忙碌培训中,我们早已习惯辩论小队共处的时光,都深感培训带来的受益已然很大,加之彼此信任日增,恍惚不似从前般看重复赛确定哪些同学最终参赛。
因此,当正军法师常告诉我们:“不论最终谁代表学校去比赛,都将是辩论小队的荣誉,是集体的成绩。”我们深以为然。
比赛间隙
三、复选,正式成团
距离正式比赛越来越近,当复选通知在某个不经意间出现在群里,我才后知后觉还要再突破一关,于是乎,令人紧张的那根弦再次被绷紧。
鉴于复选赛两队只能8人参加,觉恩师和如空师表示自愿放弃本次机会,也会坚持参加培训、陪练直至结束,此后,他们亦为团队付出良多,在此深表感谢。
复选赛
与初选不同,复选完全按照今年论辩赛的正式赛制,辩题仍为“学习佛法在深山/都市更好”,但辩手的组成由评委指定,正、反两个持方需要各辩论一次,不以团队论胜负,最终由评委确定最终代表中国佛学院参赛的同学。
我们小队由开远师、圣沛师、心铄师、源诣师四人组成。从确定队友、讨论到复选比赛,我再一次明显感觉到每位同学较此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我们的讨论更加高效,比如对各自承担位置的认知以及论点战场更加明晰,队友之间培养起基础的信任与默契,彼此会注意自由辩环节如何更好配合,会帮忙留意推战场与明确的收割,致力于团队的最终胜利等等……
复选赛第一场
正式复选赛第一场,我们作为反方,辩题为“学习佛法在都市比深山更好”。
一辩开远师给了大家一个很大的“意外”,在未提前告知的情况下,他立论环节做到了完全脱稿,并且一气呵成,给我的感觉是虽无稿,但胜似有稿。这对于当时的我们,甚至对方辩友都影响很大:当然,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信心和鼓舞,而对于对方辩友而言,无疑更多的是一种“惊吓”吧!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将这份用行动表现出来的鼓舞化为力量,将这份气势上的优势延续下来,从质询、自由辩乃至于结辩陈词,士气一路高涨,自由辩论的配合也非常默契,我们将备好的都市持方师资力量优势、度众方便等战场也都顺利铺陈开并明确予以收割。
复选赛第二场
正式复选赛第二场,我们更为正方,辩题为“学习佛法在深山比都市更好”。
鉴于此前已多次模辩,深山在资源层面较之都市并无优势可言,深知这一点的我们,采用将战场拉到外在安静环境非常重要、学习佛法要做减法、与资源相比需要的是更多专修的时间等来论证。
在复选之前还发生了一点小插曲,本场我方一辩和四辩调换了位置,但由于两人风格迥异,而本场一辩的立论稿又直到临比赛前半小时才发到群里供我们讨论,且我们当时一度认为该立论稿似乎超出此前培训过的逻辑思路,导致二、三、四辩都不知该如何去推进,再改又来不及。无奈之下,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仍旧按培训过的逻辑去推,毕竟都市持方我们已经练过多次,对方辩友应该也不会再有其它创意论点。如果涉及到立论部分的问题,则在自由辩环节交给一辩本人见招拆招。
这一场的准备其实略有些不足,但得益于第一场打出的气势和信心力量犹存,凭借场上的斗志昂扬,感觉总不至落于下方。
正式成团
两场比赛结束,评委及班主任离开教室去讨论人选,我们则留在原位等待。
气氛忽然略有些沉闷。我想,虽然各自明知培训过程已然受益良多,最终只能有四位同学代表学校去比赛,加之法师此前所言“不论谁代表学校去比赛,都将会是整个辩论小队的荣誉”犹在耳边,但此时,终归还是希望自己能够代表学校参赛吧。
这个阶段似乎比课前一分钟更让人觉得漫长,不知过了多久,班主任来教室叫了心铄师出去,教室气氛稍有些变化;几分钟后他回到教室,说让我去办公室,此时,当我听到自己名字,心里稍微松了口气,仿佛在说“应该没问题,一定可以去”。
最终,班主任回到教室确定了代表学院参赛的四位同学,分别是:心铄师,圣沛师,开远师,一童师。而小队其他同学仍然共同上课、陪练,直到正式比赛。
此后,培训一如往常,又胜似往常,我们在不断的自我施压和彼此打气中继续而行。
四、出发,去比赛
出发前,领队正军法师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安心备赛,出行食宿乃至于到了会场,所有后勤工作交给我全权负责。”这给首次参加全国比赛的我们以极大的安心。
10月20日,第一天,报到
晨起,在佛学院用完早斋,法师联系的车辆已在等待。迎着初升之朝阳,我们出发前往机场,有同学还在默默背稿,有同学在休息,我则在脑海中反复预演辩论流程——在我的环节该做什么,要注意什么,哪些必须要表达清楚等等,这样的节奏几乎贯穿我们比赛的整个过程。
怀揣着各自的期许,背负着队友的陪伴与鼓励,我们出发上路,一路几乎无话。
午后,到达杭州萧山机场,有居士已在停车场等候,接送我们到会稽山龙华寺。经过法师的提前沟通,居士还为我们每个人准备了饺子、银耳粥、水果、零食等,人手一份,已用手提布袋装好:饺子、银耳汤分别用保温杯封装,碗筷单独放,甚至连水果都洗净用塑封袋单独封好。这给我们很大触动,如今想来亦非常感恩居士的护持。
到达龙华寺后,无意于欣赏如画美景、庭院般的舒适房间,挨床即沉沉睡去。
当晚,我们准时参加辩手规则说明会,比此前更明确了辩手的评分考量项,也明确知晓自由辩环节,每位辩手都要参与发言。说明会的最后,公布了比赛场次,我们的比赛场次为第二天下午第一场、第三场,先后为都市(反)方、深山(正)方。
10月21日,第二天,初赛
上午,参加开幕式,对本次论辩会的主题“践行佛教中国化”又多了一些了解:其中,对于发言中提到论辩赛的举办旨在发掘、培养僧才,而非仅仅停留在辩论层面;还提到为探索培养新时代的僧才提出五个会——“会讲经、会交流、会管理、会研究、会写作”,我感觉可以在打“学习佛法在都市更好”持方时用到;而对于本次论辩会的主题,在决赛打“不立不破”的时候可以着重强调,更利于转到我方的优势战场,与对方在践行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现实解决力层面进行比较。
比赛现场观赛
开幕式结束,我们在台下观看了A组初赛第一场,他们的初赛辩题与我们所处的B组(学习佛法在深山/都市更好)不同,所以除了观察学习比赛流程,比如从播放正、反方佛学院短片到主持人上台,再到辩手上台自我介绍、比赛正式开始等,我们在小声商量上台注意事项以外,等正方立论发言开始,则更加侧重观察辩论的技巧和风格,低声讨论换作是我们,该如何去应对,怎样做能更好照顾到台下的听感等等。
紧接着是午斋时间,我们初赛第一场14:00开始,午斋后有近两小时休息时间。但我们经过商量,一致决定缩短午休时间,13:00集合,不乘车,跟随法师步行前往会场。
因为紧张,我和心铄师午休几乎没睡,还在彼此商量对方可能出现的论点,以及下午如何配合等细节。跟随法师到达会场后,法师带着我们先一起绕湖经行,我们边走边检查准备情况,随后提前入会场等候。
初赛第一场:杭州佛学院论辩队(正方)VS中国佛学院论辩队(反方)
在台下,我和队友也是首次看到本次学院短片,光影切换之间,我感受到心底对于母校的亲切以及莫名的自豪感一点点涌出,熟悉的场景不断勾勒出母校的模样,我仿佛回到在母校的日子,内心的紧张顿时减轻不少。
短片结束,跟随主持人指令上台坐好,然后正反双方自我介绍,比赛正式开始。
随着对方一辩立论开始,我内心的紧张也逐步减轻:一来在此前反复模拟训练中,深山立论的内容我们已预设过多次,而对方本次完全在预设范围内;再者,从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辩论小队其它同学的影子,仿佛回到了曾经模辩的时光。
我在纸上不断写下对方逻辑的关键词,然后筛选哪些在质询小结的时候去反驳,哪些在自由辩论时候用,用的时候如何通过比较来体现出都市方的优势。当自由辩环节开始,我要第一个接问题,如何更合理地短驳后转入我们的优势战场,以便于队友下来更好推进……
此前我们在台下观赛时,感觉时间过的很快,本以为上场后,会因为紧张感觉时间慢一点,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大错特错:台上的时间似乎过得更快,我方立论三分钟,加上双方提问环节各两分钟,就好像是一瞬间的事情。当我尚未完全梳理清楚自己的两分钟质询小结怎么才能更有效表达时,就轮到我发言了。
质询小结环节开始,我站起来,脑海中不断提醒自己,注意有效表达,避免语速太快,要让大家听清楚,可以再慢一点,大脑极速筛选,哪些是之前反复确认必须输出之观点,再结合现场对方的表现去陈述,时间很快也便过去了。
自由辩论环节开始,双方各计时四分钟。此时我们都已明确对方论点完全不出此前训练之范围,所以更显得游刃有余,不断地把都市所拥有的师资力量、践行度众之优势扩大,然后将着重点放在回归辩题,把资源和学习佛法更好结合起来,突出都市学习佛法取得的成果,同时再兼顾拆对方的论点,归谬对方的逻辑。
整体感觉本场比较顺利,等自由辩环节结束,我感到如释重负,深知这场辩论关于我的环节已经结束,之所以敢于如此放松,根源在于队友之间的信任和默契,我脑海中反复闪过正军法师的话:“要相信自己的队友肯定没问题。”
直到这个时候,我真实体会到了。
初战告捷,我们彼此打气,要再接再厉,待会要再打初赛第二场。
初赛第二场:中国佛学院论辩队(正方)VS江苏佛学院寒山学院论辩队(反方)
接下来的这场比赛,我们未参加观赛,而是选择到参赛选手休息室休息并讨论即将开始的初赛第二场。
初赛第二场正式开始,曾经校内复选赛的情景仿佛重现,得益于初赛第一场的顺利,这一场的我们很有自信,几乎没有悬念的拿下了比赛。
初赛二连胜,成功晋级复赛,今天可以稍微休息下,晚上准备复赛辩题。
当晚,由于辩题持方要第二天抽签确定,所以除正常复习外,未花更多精力准备。
10月22日,第三天,复赛
鉴于初赛直到中午才打完,所以我们在现场观赛直到10点左右结束,正军法师才接到通知现场抽签,正式确认了我们复赛的持方为反方:“僧团管理应以他律为主导”。
抓紧不多的复习时间,我们选择步行返回宿舍,路上,正军法师还跟大家活跃气氛,果然如他先前所料。原来,之前在培训的时候,他问我们:“你们复赛觉得哪个持方更难,或者说,最不想打哪个持方呢?”我们当时确实觉得反方似乎更难打,还以为法师是已经知道了持方,偷偷不告诉我们呢!结果法师说:“按照我以往的经验,心里越不想打哪个持方,就越是要好好准备!”
我们当时积极响应了法师的号召:开远师说:“我复赛正方的结辩稿都没背,就把反方的结辩稿背的滚瓜烂熟,现在看来,完全可以把自律的资料扔掉了。”一童师也沾沾自喜,好在他两个立论稿准备的程度都差不多,都已念熟,但还没背完呢。而作为三辩我则和心铄商量着,怎么样把对自律持方的一些惯性思维从脑海中清除出去,让自己能完全沉浸到僧团管理应该以他律为主导之中,怎么才能完成论证的逻辑。
复赛只有一次机会,绝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在此前观赛中,留心各论辩队的辩论风格,发现杭州佛学院论辩队可能会在自由辩环节通过短问短答或者短问不答的方式有意拉开时间差距,而等我们一方时间用尽后,再持续输出,若真是这样我们就会很被动。所以,我跟队友商量,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一辩和四辩要在自由辩环节帮忙留意时间,如果时间拉开超过二十秒就一定要提醒,我们要通过把举证责任抛给对方或者追问等方式把时间差补回来。
复赛:杭州佛学院论辩队(正方)VS中国佛学院论辩队(反方)
复赛开始,从对方一辩发言开始,我们发现对方的立论内容依旧未超出此前预设范围之外,所以提问、质询小结环节都如期进行,未有明显变动。
但进入自由辩环节后,我们发现,此前要预防的情况果然出现:对方几乎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通过一直短答反问,亦或者照稿读,且几乎都是短问。慢慢我们的时间消耗越来越多,队友已经在不断提醒,我此时心中也略有些着急:如果我们按原计划推进,势必会进一步拉大时间差距,更陷入被动。于是,我们决定也采用短问方式,不断把举证责任抛给对方,同时有意加快语速,兼顾将此前优势作明显的收割,以防我方论证逻辑不完整。
以如此方式你来我往近一分钟之后,我们实在觉得此种方式持续下去无甚意义,以短驳短问的方式,势必无法兼顾在交锋中输出己方的观点,缺乏双方正面交锋似乎偏离了自由辩环节的意义,于是我方以二辩心铄师将此前争议焦点全部打包作为结束。当我方自由辩时间用尽时,对方仍剩余三十四秒左右,而这场辩论也要接近尾声。
等待复赛结果的几分钟内,比初赛要更难熬一点,或许因为我们预期想要打出的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或许不确定如此之自由辩,观感到底如何等等,所以在主持人宣布结果,“让我们恭喜……”停顿的时候,我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已在白纸上写下了好几个反方,“……反方:中国佛学院论辩队……”,当主持人反方一出口,我手中的笔也随之放下了。
复赛突围成功,决赛一定稳扎稳打,我们没问题的!
讲座:湛如法师《读书的次第与秩序》
当晚,我们在稽山书院参加了湛如法师题目为《读书的次第与秩序》的讲座,法师作为前辈,在为大家传道受业解惑如书评写作与规范、读书视野等同时,也分享了很多陈寅恪、周一良等名人之史事,令大家丰富见闻的同时,进一步开阔了视野。
稽山书院景
讲座中,法师有两段话的引用,令我印象深刻:
一段是讲关于“书评的意义”提到:“……没有这些标准,不是乱捧一阵,就是乱骂一番,没有是非界限。不了解一本书的价值而对一书大加褒贬,是一种知识上的浅薄。”当时听完这句话,我深受触动,一方面反思自己以前所犯的类似错误,一方面觉得这段话可以在第二天辩论决赛“不立不破”的持方用到,所以默默记下来,准备培训结束后,请教正军法师。
第二段话是引用周叔弢寄语周一良的话:“人能笃实,自有辉光。”湛如法师引用这句话勉励大家,也让我印象深刻。
讲座结束,我们回宿舍休息。
10月23日,第四天,决赛
决赛依旧是下午第一场,通过几场观赛,我们认为戒幢研究所论辩队比较温和,他们会先正面回答问题,然后再读准备好的问题,而且给人的感觉并不咄咄逼人。
上场之前,我又回想起昨晚跟明九学长的远程激烈讨论。他此前没跟我们参加培训,甚至不知道决赛辩题,我临时拉他做陪练,就让我的推进变得异常艰难,这在昨夜给了我迎头一击。我甚至怀疑是否准备不足,可短时间内又无法突破,该怎么办呢?
于是,我们又请老师和明九学长一对一自由辩论,我们远程听,然后我再上,总算可以抗住压力,将双方争议点拉回到对我方有利的比较层面,然后通过举例子把论证逻辑进一步说清楚,重新建立一点信心,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
想到明九学长毕业回常住后很忙,每次跟他求教,他都会抽空详细回复,甚至在我们比赛期间,几乎是待命回复我们的信息,这让作为学弟的我们都很是感动。
决赛:苏州西园戒幢佛学研究所(正方)VS中国佛学院论辩队(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