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古寺植物造景:岭南乡土植物的生态画卷

作者:凤凰佛教 来源:凤凰佛教 编辑:善行

2025年2月16-17日,广州增城百花古寺将举办“首届岭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会暨广州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交流系列活动”;通过多年的努力和耕耘,百花古寺将于2月16日上午举行落成庆典。

百花古寺,前身为白花书院,始建于公元68年,民谚称“未有增城、先有白花”,历史底蕴深厚。在社会各界呼吁下,2013 年获批重建,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耀智法师担起中兴古刹之重任。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耀智法师带领四众弟子齐心努力,历经十年,通过一系列的园林生态建设,百花古寺在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社会大众、提升寺院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构建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

未来,百花古寺将发展成为岭南佛教文化的璀璨明珠。作为“岭南佛教文化传承地”,挖掘弘扬岭南佛教文化精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佛教文化传播地”,推动区域文化交流融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交流地”,利用地理优势,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佛教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百花古寺中轴庭院果树栽植效果

百花古寺中轴庭院果树栽植效果

百花古寺通过岭南乡土植物的应用,展现地方生态智慧与文化。乡土植物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作为文化关键物种,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同时承载有岭南历史与文化,增强园林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尤其是中轴和水系区域的树种选择,体现了岭南地区的自然生态特色,与佛教教义、人文审美以及地方文化紧密结合,营造出独特的宗教氛围和文化意境。整体而言,百花古寺的岭南乡土植物造景应用主要有三种策略:一、兼具观赏价值与实用功能的果树;二、选择体形、质感、色彩、香气和植物特性等与品题内涵相呼应的植物;三、参考传统园林空间中的植物应用场景中的植物配植方式。

园林中栽植果树是岭南园林乡土植物应用的一大特色。在百花古寺中轴二进庭院,种植有荔枝、芭蕉等果树。芭蕉的大叶在园林中既能遮荫又能营造宁静的氛围,同时芭蕉在佛教文化中象征世事无常,提醒人们万物皆虚幻的寓意。水系则种植有象征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黄皮等果树。通过展现实用艺术之美,兼具功能属性和审美属性,形成了岭南乡土植物应用的独特风格。

百花古寺东侧水系乔木种植效果

百花古寺东侧水系乔木种植效果

东侧水系

东侧水系

百花古寺岭南乡土植物的景观营造同样契合总体布局。在百花古寺的东西侧水系区域,植物的选择和栽培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土壤环境、气候特点等自然条件,选择了十余种乡土乔灌木,其中包括凤凰木、铁冬青、萍婆、假萍婆小叶紫薇、人面子、黄皮、香樟、白兰、苦楝、宫粉紫荆、串钱柳、水蒲桃、鱼木、含笑等。特别在东侧水系的结伴寻春,通过冬青、红花玉蕊的孤植、水翁蒲桃的对植、黄花鸡蛋花、九里香的配植等多种组合,考虑植物的习性、生长状况、形态色彩及特性,结合品题寓意,打造生意盎然的寻春植景。

百花古寺的岭南乡土植物造景在兼具形式美与实用美的基础之上,又通过精心的植物布局,实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致敬与创新。例如,傍岸栽植有树影婆娑的串钱柳和枝繁叶茂的洋蒲桃、水蒲桃等树种;依山栽植有枝干扶疏的铁冬青等;苑道配植有密茂纷郁的米仔兰、九里香等;沿墙列植有竹、宫粉紫荆等。根据场景空间的要素如建筑、山石、园路和水局等,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形态,与环境形成协调的空间关系,彰显不同的灵动景致。

百花古寺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