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古寺中的叠山理水:岭南塑石工艺的艺术华章

作者:凤凰佛教 来源:凤凰佛教 编辑:善行

2025年2月16-17日,广州增城百花古寺将举办“首届岭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会暨广州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交流系列活动”;通过多年的努力和耕耘,百花古寺将于2月16日上午举行落成庆典。

百花古寺,前身为白花书院,始建于公元68年,民谚称“未有增城、先有白花”,历史底蕴深厚。在社会各界呼吁下,2013年获批重建,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耀智法师担起中兴古刹之重任。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耀智法师带领四众弟子齐心努力,历经十年,通过一系列的园林生态建设,百花古寺在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社会大众、提升寺院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构建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

未来,百花古寺将发展成为岭南佛教文化的璀璨明珠。作为“岭南佛教文化传承地”,挖掘弘扬岭南佛教文化精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佛教文化传播地”,推动区域文化交流融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交流地”,利用地理优势,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佛教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广州药洲九曜石

广州药洲九曜石

岭南园林很早就开始叠石造景,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南汉时期药洲“九曜石”遗址,它的特点是模仿山岩、湖石、河堤、石洲等自然布局,衬托出“洲渚”的特征。

到明清时期,岭南掇山叠石开始形成其独特之处。现存岭南古典园林由于规模小,不宜堆置大面积的土山,因此较小的假山石景便成为主要的山石景观类型。掇山叠石以观赏性为主,多与池水、建筑、植物共同组成园景。

佛山梁园中的水石景(图来源于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官网)

佛山梁园中的水石景(图来源于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官网)

石塑法是岭南园林特有的掇山叠石技艺,也是岭南园林常用的假山构筑方法。石塑技艺脱胎于传统灰塑工艺,以天然石块为主要材料,再通过配制有一定的强度又有较高的可塑性和柔韧性的灰泥来补足假山。其做法经济便捷,成果造型生动。

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传统石塑法的基础上诞生了水泥塑,即完全以水泥砂浆作为假山的表面材料在施工现场直接塑造假山,辅以颜料上色,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和难度。到20世纪80年代,玻璃纤维强化水泥等现代材料也开始广泛用于假山的塑造之中。

石塑法筑山的流程主要分为两步,分别为做坯和贴皮。

做坯,是用铁条制作假山的骨架,这一步决定了假山的整体造型。对于大型的假山,可用石块、砖块等一般的石料包裹铁条,作为内部的填充。

做坯手法

做坯手法

贴皮,是石塑法中最重要的步骤,假山的外观是否美观自然,就取决于贴皮的精细程度。贴皮可分为对纹与绚纹两种做法。对纹所选用的材料为天然石皮,先通过铅线将石皮绑在骨架表面,再填充水泥砂浆固定石皮。绚纹用灰砂浆来代替石料补足假山,塑造出天然山石的形状和纹理。

贴皮手法

贴皮手法

在百花古寺东侧水系中广泛使用了水泥砂浆配合钢架石皮塑石的手法,形态触感已与真石无异。

百花古寺中的塑石建造手法

百花古寺中的塑石建造手法

做好的塑石通过后期颜料上色,可让景石与周边环境契合,造型灵活生动,可减少材料的开采与运输费用,又能满足设计中的山石造型需求。

百花古寺中的塑石上色手法

百花古寺中的塑石上色手法

水是园林景象构成的重要因素。中国园林就是利用水的自然景观特征来模拟自然界中的江,河、海、湖池、溪、涧、潭、瀑等水体的表现形态。

百花古寺中的溪流水形

百花古寺中的溪流水形

水无定型,是依靠受容之器而成型,自然界之水靠地势、驳岸及所在环境而构成其风景面貌。造园理水中各类水型特征的刻划,主要在于水体的岸线及背景的处理。百花古寺中便利用石块作为驳岸,临摹还原出自然界中的水体形态。

百花古寺中的池潭水形

百花古寺中的池潭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