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宽运法师提案:讲好香港佛教故事,需立足于“一国两制”优势

作者:凤凰佛教 来源:凤凰佛教 编辑:善行

2025年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宽运法师提交了《关于“说好香港佛教故事”——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的提案》。宽运法师在提案中提到,香港佛教故事的讲述需立足于“一国两制”优势,通过文化传播、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教育创新,如扩展慈善事业的社会服务模式以回应民生需求,并倡导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将宗教资源转化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宽运法师提案如下:

全国政协委员宽运法师提案:讲好香港佛教故事,需立足于“一国两制”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宽运法师提案:讲好香港佛教故事,需立足于“一国两制”优势

关于“说好香港佛教故事”——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的提案》

提案人:释宽运

据史料所载,佛教早于刘宋(公元317-420年)时期经已传入香港。五十年代初,因战乱关系,内地北僧南移,使香港佛教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开拓出一个千载罕见的新局面──全国佛教人才凝聚于香港弹丸之地。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的香港佛教,在前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副会长永惺长老的带领及推动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累积了重大的资源。

一、案由分析

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将香港的文化地位写进国家规划中,并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无疑是一支最有力的强心针。因此,要“说好香港佛教故事”并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须结合香港佛教界的历史底蕴、社会影响力与国际化平台优势,同时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二、建议、解决方案

(一)强化宗教交流与文化认同,发挥“三互原则”优势

1、推动内地与香港佛教界的互信合作

根据香港基本法确立的“互不隶属、互不干涉、互相尊重”原则(三互原则),香港佛教界可与内地宗教团体深化交流,例如共同举办跨地区的佛教论坛、学术研讨会或慈善活动,如教育援建、环保、医疗等,促进文化共融,从而展现宗教团体的社会责任感。

2、弘扬佛教爱国爱港精神

香港佛教界长期坚持爱国爱港传统,如支持特区政府施政、参与社会服务。通过宗教活动传递“佛法匡扶社会,净化人心”的理念,有助凝聚社会共识,维护香港繁荣稳定。这与国宗局对香港佛教界的期望一致。

(二)善用香港国际化平台,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

1、打造佛教文化国际传播枢纽

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地,可举办国际佛教文化节、艺术展览或学术会议,吸引全球信众与学者参与,成为国家佛教文化对外输出的窗口。例如借鉴“一带一路”论坛模式,香港佛教界可与国际宗教组织合作,推广佛教的包容性与和平理念。

2、推动佛教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

利用香港的科技资源,将佛教典籍、寺庙艺术等转化为多媒体内容,提升传播效果。例如可借鉴香港在“十四五规划”中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定位,推动佛教文化与科技跨界合作。

(三)对接国家战略,融入发展大局

1、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香港佛教界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建立佛教文化园区或禅修中心,吸引内地及国际游客,促进文旅融合。同时,借力大湾区的科研优势,推动佛教文化与健康老龄化研究结合,贡献社会福祉。

2. 服务“一带一路”人文交流

香港佛教团体可组织交流团前往沿线国家,开展宗教对话与慈善活动。这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人文合作目标高度契合。

(四)深化历史研究与教育,增强国家认同

1、支持《香港志》编修工程

通过记录香港佛教发展史,将宗教与城市变迁、国家联系相结合,例如纳入《香港志》的“社会卷”或“文化卷”,增强市民对“一国两制”下香港宗教角色演变的理解。中志办已明确支持此类文化工程,认为其有助“知香港、爱中国”。

2、推动佛教教育与青年培养

近年香港各大学、大专院校,均开设有“佛学研究中心”及“佛学中心”,另外亦设有佛教文化课程等;2024年10月30日,在江可伯博士伉俪与旭日慈善基金杨钊博士的捐款支持下,以及本人的参与并策划下,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以促进高质量佛学研究;期望中心将来培养更多出色的佛学人才,结合国家发展需求。

总结

香港佛教故事的讲述需立足于“一国两制”优势,通过文化传播、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教育创新,如扩展慈善事业的社会服务模式以响应民生需求,并倡导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将宗教资源转化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这一过程中,既要尊重宗教特性,也需紧扣国家战略,才能实现“香港所长”与“国家所需”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