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交流的话题是“动中禅——与生活共舞”。说起禅修,现在很多人特别感兴趣,不管是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大多数禅修可能是身体安住在一个地方,心也如如不动地,很少人在行住坐卧的同时,观自己的心。所以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不仅安住的时候禅修,而且能否把所谓的禅修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来。
不管是安住的禅修或者是行动当中的禅修,实际上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特别忙碌,有各种各样的压力,还有许多让心理不健康的因素,这个时候如果能用心观自己的心,这样的行为其实是精神、心灵的奢侈品。
所谓动中禅,在佛教当中,南传佛教也有、汉传佛教也有、藏传佛教也有。
南传佛教《大正念经》当中,佛陀告诉比丘:行住坐卧的时候要观自己的心,行的时候要知道自己在“行”,走的时候要了知自己在“走”,坐的时候要了知自己在“坐”,卧的时候也要了知自己在“卧”。所以,要用心观察自己:我正在说话,我正在做事……所有的行为要用自己的心来观察,这叫正念觉知。
现在很多南传佛教的寺院当中,包括我们今年去泰国的时候,也一起去了一些寺院里面禅修。有好多九十多岁的老法师给我们做引导,让我们把自己的心观想到左脚上、右脚上,或者其他行为等等,会一一地教授。其实这是对心的一种很好的调伏方法,这样一来,我们在世间当中的许多烦恼自然而然会消失。
汉传佛教也讲动中禅。以前著名的永嘉大师也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就是说我们行也好、坐也好,都在禅的境界当中;无论是说话或者止语,动摇或者安住,所有的行为都在禅的境界当中。
藏传佛教当中有一句话:我们所有的分别念实际上都是内心的一种幻化;不管是贪嗔痴等任何分别念,安住在这个分别念的时候,这种分别念就自然解脱。
所以,我们做任何行动的时候,都可以安住在当下的心态当中。不过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虽然一切行为都离不开禅修,但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前,这其实很难实行。
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很多行为,让整个身心都比较放松,包括画画、喝茶、唱歌、跳舞等等很多自然的行为,也对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提升的作用。如果我们没有入定和出定不分开这种境界的话,我们也可以通过平时比较放松的行为来观自己的心。
我今天跟大家讲的一个动中禅比较简单。多少人都可以,集聚一些人也可以,或者极少数人也可以,在一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当中,随心所欲地随着一些音乐、随着自己的一些想象,观自己的心。这是一种方法。
刚开始你可以想:为了我的身心健康,或者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和平,你要发这样一个比较好的心。然后在群体当中,你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做你想到的所有事情。刚开始动作比较缓慢,中间比较激烈,到最后又慢慢慢慢缓下来。这种行为对你平时的一些压力、负面情绪有消散的作用。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有些人可能没有任何的执著、不快、不满、不乐、不苦……也就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比较流行的叫做是“佛系人生”,就是什么都不太想管。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洒脱,但实际上是对生活没有信心,需要面对的很多问题,他不愿意接受。其实这样的心态不一定是积极的,我们面对人生的时候,应该是积极的、有活力的,有一颗坚定的心,这样面对人生的磨砺,潜力也会激发出来。
还有很多人将人生当中所有的快乐、获得,寄托在外在的物质上面,认为外在的物质可以给予我一切,可以让我得到满足。实际上外在的物质确实能帮助我们提升一些幸福感,但真正观察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外在的事物再丰富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通过禅修,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认识自己的心,这对每个人来讲都极其重要。
其实外在的事物再多,我们能享受、能接纳的也是有限的。比如餐厅里面有特别多好吃的食物,但一个人能享用的饭菜也是很有限的。如果吃得太多,或者说如果各种各样都吃,你的身体也不一定适应。
外面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我们能用耳根接纳的也是有限的。声音过大、过小甚至过远的话,我们的听力都不适合,所以只能接受其中的一点点。包括一个人如果有很多的财富,金银财宝特别特别多,但真正生活上用的也是有限的。
我们所谓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在有限的范围当中,接受部分的、外境的一些需要的东西。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其实我们的内心更重要。如果对自己的内心不认识、不了解,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满足,也许我们会有很多很多的压力和痛苦。因此你们有时候可以做一些动中禅的行为,也就是刚才提到的:你可以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当中,随心所欲地唱歌、跳舞,或者你心里面想着各种各样的;最后要观一观自己的心:心到底是怎么样的?你刚才所做的事情,在现实生活当中,它的本体怎么得到?它是怎样的因缘显示的?等等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自己去思考的时候,也许在没有想到的一种环境当中会得到不同的一种感受。
现在西方也有很多这样的动中禅,也就是禅跟舞蹈相结合,平时经常观自己心的这么一种禅修。这种禅修用在生活当中也是很好的,到了最后的时候,心放松下来,然后把这个善根回向给天下所有的众生。
通过禅修来利益众生是大乘佛教最究竟、最精华的意义。《正法摄集经》当中有这么一句:心入定于正性当中则能了知一切实相;若能了知一切实相,则能于一切众生生起大悲心。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很好地去禅修,就能见到一切实相;见到一切实相的话,我们就会对其他众生生起悲心。因为很多众生都没有认识到真相,因此沉溺在轮回当中,非常可怜,一直漂泊、一直执著,所以会对这些众生自然而然生起大悲心。大乘佛教当中,动中禅讲得更细致,跟南传佛教不同。南传佛教主要是用自己的心来了知自己,用全部的觉知来了解自己的身口意;但大乘佛教当中是讲,我们所作所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众生。
譬如《华严经》当中讲到,我们早上醒过来的时候心里要想:为了众生自己从无明的睡眠当中醒过来了;吃饭的时候,要想是为众生而食用禅定的食物;开门的时候,想到是为众生开启解脱的门;关门的时候,想到是为众生关闭地狱恶趣的门,等等。在《华严经》当中,在做所有这些行为的时候,全部都要跟众生的利益连在一起。所以这种禅修跟我们很多人的行为有点不同,它并不仅仅是:我在吃饭、我在走路、我在……只是想到这一点,而是一边想到自己,一边又想到众生。大乘佛教有这么一个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