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祝百年华诞 | 佛教中的爱国情怀

作者:常随佛学 来源:中国佛教报道网 编辑:常念


百年华诞

恭 祝

众生安乐,山河无恙

你我共愿,祖国安康

佛弟子为什么要报国恩?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陀教导弟子们要知恩报恩。佛陀说在世出世间中有四种恩德,其中之一就是国土恩。

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告诫弟子说:“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

佛教中的“四谛法门”、“四宏愿”和回向偈等,无不体现了慈悲济世、忧国忧民、关心疾苦的家国情怀;在《护国般若经》《仁王护国经》《金光明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经典中包含了护国之缘由、爱国之情怀、护国之方法等基本思想。

在《般若经》《法华经》《菩薩本行经》《华严经》等经典中,佛陀反复宣讲了建设美丽国家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的思想。学佛所言、行佛所行。

自古以来,人们把祖国比喻为母亲。背井离乡割不断游子对家乡黄土的思念,出门再远也要回家,飘流在外最终也要回到生于斯、养于斯的祖国。

如果没有国家的依托,没有社会的互助,我们就无法生存,甚至衣食住行的保障都存在困难。

作为一个佛弟子,爱国是最重要的善行之一。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
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佛陀:佛法在时间,不离世间觉



毗琉璃王即位后,率领大军欲攻伐迦毗罗卫城。释迦牟尼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便来到琉璃王军队必经的道路上,在一棵没有枝叶遮蔽的枯树下静坐。

毗琉璃王见到释迦牟尼后,便下车对他说:“佛陀,那边有枝叶繁茂的大树,您为何不坐到那里乘凉,却在这枯树下静坐?”

释迦牟尼回答道:“亲族之荫,故胜外人。”自己的国家都快要被灭亡了,还有什么荫凉能比得上祖国和亲祖的荫凉呢。

凶暴的毗琉璃王听到此话也深受感动,立即停止了进攻,暂时延缓了迦毗罗卫城和释迦族的灭亡。

此后,毗琉璃王又向迦毗罗卫城发动了两次战争,都被释迦牟尼所制止。虽然在强大憍萨弥罗国的进攻下,迦毗罗卫国最终被灭,但释迦牟尼不忍祖国和亲祖的不幸,他的护国之举令人感动。

佛教教义中的爱国思想,不仅为历代佛弟子的爱国传统提供了根据,而且还引导大家进行了伟大的爱国实践。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法显大师:心念祖国 携经东归


法显,俗姓龚,东晋人(公元335年-420年),是真正到达印度的西行取经第一人。法显大师出发去印度取经时已六十四岁。

扛过了沙漠的热风毒气、雪山的夺命严寒,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到达印度的中国僧人。法显一路走来,同行数十人,有的中途留下来修学,不再前行,有的敌不过艰险无常,半途殒命,最后只剩法显一人行走在天竺,形影相吊。

有一天,大师在礼佛时,忽然看到有人用华夏特产的白绢团扇供佛,能在异国看到家乡团扇,睹物思乡,不觉泪水打湿了衣襟,法显大师决定带着法宝经典回到自己的祖国。

法显大师归国之旅也是惊心动魄。他搭乘的商船在海上遇到了暴风雨,众人不断扔掉船上的货物以减轻负重,混乱中,人们根本顾不上自己扔的都是什么东西。法显大师非常担心自己携带的经书佛像也被扔掉,不停地祈求观世音菩萨,最后所有的经卷都得以保全。

回国后,七十七岁的法显大师并不隐退休息,而是开始紧锣密鼓的译经事业,他与佛驮跋陀罗共同翻译出了《大泥洹经》、《摩诃僧祗律》等经律,译经数目可观——共译出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

不但如此,法显大师所著游记《佛国记》,在世界学术史上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芨多王朝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玄奘:单身行道,以报国恩

玄奘开始准备回国的行装经像。

寺里的大德知道了都来劝阻:“印度是佛陀降生之地,虽然佛已入灭,但圣迹还在,应留此参访礼拜,才不白过这一生啊!怎么想要回去呢?”

奘师只好一面感谢诸位大德的好意,一面很委婉的表达自己的理想说:“法王既立下教法,便应好好的弘扬,以报答佛陀的恩德,怎么可以自悟自了,而不管沉迷的众生呢?何况,中国素来是衣冠上国,礼义之邦,一切皆有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提倡仁义,重视贤明。追求天人合一,明了天文,重视文治,管理到位,阴阳调和,万物安然。对于佛法,更是崇奉大乘,多的是发心想亲证佛果的人。虽然佛陀未降于彼,但化身无量,又岂能因佛不住彼而轻视哉?”

诸位大德再劝:“又好比诸天共同进食,虽一起,但因福德不同,吃起来感受也不同。今天我们虽然同住于南赡部洲,然而佛却选择降生于此,可见中国确是无福的边地,你又何必回去?”

但奘师反问说:“维摩大士说太阳照临南赡部洲,是为了什么?”

“为除黑暗。”

奘师说:“我现在想回国,也是这样。”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
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弘一法师:念佛不忘爱国

1938年初的一个早晨,弘一法师在泉州承天寺斋堂用早斋,当食之际,禁不住潸然流涕,备极痛苦,对弟子们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此时此刻,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为释迦如来长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却一无所用,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

弘一法师从此将节衣缩食所积攒的钱物,悉数寄往前线,奉诸卫国将士。

弘一法师一生弘法利生,呵护众生,爱国爱教,著述等身,赢得了广大的佛教徒的尊敬,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一位高僧。
国民生在宇宙之间、国家领土之内,
则爱国一事,就是人之天职,
无有一天不负这种责任。


圆瑛法师:饶益有情,利民护国


圆瑛法师是现代中国佛教界的精英,出世常怀家国忧,在中华民族危难之秋,他不因自己无守土之责而超然物外,挺身团结佛门僧众,共赴国难。

1939年,圆瑛法师狱中受尽日军的严刑拷打、残酷折磨,但坚贞不屈,始终保持了爱国僧侣的崇高气节与民族大义。新中国成立后,大师被选为首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1953年,圆瑛大师临终之前留下遗嘱:“愿我全国佛教徒同心同德,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致力于和平事业,应思利民护国、饶益有情,乃成佛之基、众善之首。”一代爱国高僧的民族气节值得我们后人领会和学习。
作为佛弟子,当知报国恩

幸逢和平年代,国运昌盛,作为佛弟子,更应知恩报恩!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如果没有祖国的强大,人民就无法安居乐业,修行也步履维艰。因此,感念国家守护之恩,爱国,是佛弟子应有的责任。 

佛陀教导我们报四重恩:一是报国土恩,二是报众生恩,三是报父母恩,四是报三宝恩。报国土恩是要报国家恩,报答生养我们的国家。国家是我们生存所依,是我们修道的场所,国家安定团结,我们才能安心修行,国家是我们生存修行的基础。 

佛陀告诉众生应该懂得感恩,感恩就是一个修行者的根本,应该时刻牢记国家的恩德,发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爱国爱教,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佛教虽然无国界,但是佛弟子是有国籍的。和平稳定,繁荣富强的国家是佛教众生修行的基础。对于佛弟子来说,要正确认识爱教同爱国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发菩提心,清净修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