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是为坚守,更是责任与担当。本文作者为我们呈现了80后出家人,70后戒律僧,乃至一代大师的人生底色,如他所说,这份底色来之不易,也让人肃然起敬。
底色·还原
最近,妙师刚担任一家寺院负责人。关停许久的寺院,如同空无人住的老宅,杂乱不堪,百废待兴。
僧众们日夜辛苦,各司其职,从斋堂到客堂、大殿到经楼,再到僧舍,逐一清理,细致入微。
有师父打趣地说,真是又回到二十多年前刚出家的时候,不同的世代,相同的辛苦。
妙师对我说:“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僧人的底色。”
他继续说,他能在几千人的讲堂讲经,也能和素不相识的香客说佛法;能住条件好的酒店,也能住很简陋的山寺寮房;能主持重要的全国性活动,也能和大家一起清理寺院做苦差。
我理解,所谓底色,就是不论身处何地,作何身份,最终需要铭记自己作为僧人的本怀,那就是:护持三宝、心怀众生。
只要每一个当下,能够确认自己做的事不离本怀,那么,此时的底色,就是一种还原。
修行本就是一个不断还原的过程。唯有还原,方能靠近。
底色·僧格
记得在弘师进入十年闭关之前,我曾有幸拜会。
亲近法师三日,我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向法师请教了很多心中的困惑。法师则耐心地解答。
而所有的答案,如今想来,既像是长辈离别前的嘱咐,也像是友人告别前的劝慰。
我问法师:“如何才能树立和培养自己的僧格?”法师的回答至今难忘:
“僧格的建立是一个持续且漫长的过程。我所理解的僧格——
首先,要严持戒律,修善断恶,强化自己向着清净身口意迈进,这样才能获得自信。
其次,要深入经藏,广学多闻,多亲近善知识,保持谦逊,持续学习,开发智慧。
再次,要坚持实修,明心见性,带动更多的人进入实修,以法度人,培养福报。
所以,去恶扬善、转识成智、超凡入圣,这是建立僧格的基本步骤。”
我所理解,僧格的培养,是建立在自己逐渐变好的基础上。
唯有持续的净化,才能变得更好;也只有更好,才对得住来时路上所有期盼的目光。
一转眼,和法师告别已近四年,不知仍在闭关的法师是否一切安好。
这些话,多年来一直回响在耳畔。
于我而言,法师的指引,始终是我前行路上的灯塔。当我迷茫、孤独、懈怠时,远方那道光从没磨灭。
只希望,十年后,法师出关之时,我能以一个更加自信和成熟的面貌相见。
底色·亲和
越被大众推崇和认可、越有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出家人,越亲和。
这一点,至少我在自己所见到的出家人身上,均得到过不虚的验证。
五年前,我到佛光山参加青年夏令营,星云大师最后给大家开示。
当时,一位马来西亚的朋友发言,感恩大师和佛光山为当地教育提供的支持。说到动情处,声音哽咽。
大师眯着眼,寻着他的方向说:“我现在是见不到你们了,但你们要好好学习,把佛法发扬光大,我下辈子再来看你们!阿弥陀佛!”
听到这里,我和大家一样,泪湿眼眶。大师身边的弟子早已泣不成声,无法继续翻译。
或许太多人想要走,走向净土,走向解脱。但大师仍然愿意来,乘愿再来,愿度众生。
为何如此?我理解,像星云大师这样,在娑婆最深的苦难中度众生,此时的底色,成为一份最可贵的慈悲。
上述三位法师,都以不同的身份和立场,在我生命中诠释着何为僧人的底色。
一个人,戴上面具容易,卸下铠甲太难。
我看到,身边的80后出家人、70后戒律僧、乃至一代大师,都始终保有着属于自己的纯粹和本真,这份底色,来之不易,也让人肃然起敬!
愿身处浊世的你,清风不染,归来少年!
图/凤凰网佛教 文/上海玉佛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