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十牛图” | 最美丽、最重要的禅宗故事之一,让你返本还源,彻底地归家稳坐。

作者: 来源:自在家 编辑:常念

牛图是中国佛教禅宗修行的图示,有许多版本。


牧牛图颂通常由颂与图组成,颂自身有时又包括一短序。其中以清代廓庵的十牛图最为完备,包括图、颂与序三部。

十牛图中牧童象征意识或自我(ego),牛象征无意识或自性(Self)。

1) 寻牛 

图片
“寻牛”,就是寻找自己的自性。

它藏在哪里?藏在草丛里,比喻此心被邪见障蔽了;藏在高山上,比喻此心就被我慢障住了;藏在泥沼里,就是情欲把牛陷住了。力尽神疲也找不着时,只听到树上的蝉在唱歌。


公牛从未丢失。有什么需要寻找的?仅由于与本性的分离,我才找不到他。在感官的混乱中,我失去了他的踪迹。贪婪与恐惧,好与坏,纠缠着我。

 2) 见迹 
图片
第二个阶段虽然还没看到牛,但能看到牛走过的足迹了。循着足迹往前走,好消息就在前面。

可是在水边、在林下,见到的足迹不止一个,有很多。寓意说起步还未稳,有时候清楚,有时候又犯糊涂了。但即使这山再深,牛毕竟是很大的东西,遼天鼻孔,想藏也藏不住。就是说只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这个清净的心本来具足,时时显露,只要你专注不放松,自然有找到心牛的时刻。

这个阶段是很关键的。有些人学习修行了几年,可以引经据典,但并不是自己体悟到的真正的觉性。久而久之,自己以为懂了,但顶多是一种见迹,不是真正的悟。这个过程其实是知道了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才能把心头的污泥浊水排除干净,找到了依止修行的方法。

3) 见牛
图片
“见牛”比喻功夫到了纯熟的地步,终于看见牛了。禅宗里叫做“破本参”,或者叫开悟、见道。

见牛,就是比喻依靠闻法修学的功夫,见到自己本具之心牛。但是不是到此就圆满了呢?还没有。那仅仅是找到了这条牛,进一步调伏的功夫还在后面。

 4) 得牛
图片
得牛不是万事大吉,功夫还在后头,这牛如果不加以调伏,还是会反复的。

见道容易修道难,很容易出现了反复。顿见真理是开悟,渐除习气就是保任的功夫。

这条心牛非常顽固,各种贪嗔痴的习性很钟,还要经常地打磨修炼,才能保持已经获得的成果。心牛有时会跑到我慢的高原上,跑到情欲的烟云深处。

但因为我们的功夫有基础了,觉照会时时提起,即使暂时走失,也不会直接退回无明的阶段。例如有些很用功的学人,说的时候见地很好,但碰到具体问题,无明火还是很大。这就是他有时觉照不到的地方。

 5) 牧牛 
图片
调摄此心的第五个阶段是“牧牛”。

这牧牛,牛还是跑来跑去,烦恼习气还会在现前。偶尔还是会发脾气,偶尔还是会贪这个贪那个。只要在一贪一瞋,马上就觉察到,把贪念一照,就照破了。

把鞭索拿得紧紧地不放松,防止心牛又犯他人苗稼,再次走入尘埃。当这牛牧得纯熟了,不用鞭索也会很听话地跟着走 ,到了“无功用行”的阶段。

6) 骑牛归家
图片
这时的功夫又进一步,你已经驯服了这头心牛,不要再去拽着牛鼻子,可以闭上眼倒骑在牛背上,骑上本具之心牛,回到自己本来之家。

修行到这个阶段,内心的战争已经平息,这时候你看这山河大地,外面的花草树木,一人一事,因为你的心驯服了,看到到处都是美好的。

以众生的眼看待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和自己是对立的。以佛眼看待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与佛同体。

佛法教我们不分别,但不分别不是善、恶、是、非都不要了。只是善、恶、是、非是相对的。当我们始终陷在善恶是非当中,是找不到真正的答案的。

 7) 忘牛存人 
图片
骑牛已到家山,牛也不用管了,可以好好的睡一觉。这个时候一切的方法不需要了,鞭子不要,绳子不要,都放在堆杂物的库房里边了。

有人问师傅:“悟了以后做什么?” 悟了以后穿衣吃饭,渴了喝水,累了睡觉,这世间最平凡的事情,都是最自在的事情,最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是神通妙用。

这个阶段就是“亡牛存人”,把所看的、所管的这个心放下,没有需要管的对象了,让自己的智慧独照。

小乘修到这里就止步了,红日三竿犹作梦,这是用无忧无虑地睡觉来比喻无余涅槃的境界。但这个阶段其实是暂时的,如果不再加以修炼,无事安闲,停留在这个阶段,再也不朝前走了,那就是小乘的无余涅槃了。

8) 人牛俱忘
图片
但对于大乘来讲,忘牛存人还不究竟,第八阶段还要“人牛俱忘”,法也空来人也空。比喻凡情脱落,圣解不存,生佛俱空。

这个时候的一张画是一个大圆,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空无一物,人也空,牛也空,我执、法执都破尽。

这是从小乘的无余涅槃进入到大乘的无住涅槃中间,有这么一个休息站。到这个阶段,就像有雪花飞到红炉上,当下就融化了。

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智慧就像红炉的火焰一样,遇到什么烧什么,那就是大智慧,一切都消融干净。到这个时候才算是大事已毕。

 9) 返本还源 
图片
第九个阶段叫做“返本还源”。以一幅水绿山青、不留一尘一埃的图画,来比拟真心本来清净,无烦恼妄念,当体即是诸法实相。返本还源,彻底地归家稳坐。

用禅宗的三种境界来说,到这个时候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饥来吃饭困来眠,返本还源,一切现成,无法可说,无事可作。

但是不是就到此停止了呢?如果到此停止了,也还是一个自了汉,没什么了不起。如果都修到这个地方再不往前走,只能说他虚消了信施的供养,不起作用,只图个人快活了。

10) 入鄽垂手
图片
最后一个阶段是“入鄽垂手”,画面中是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修行证果后,还是得要倒驾慈航,回到苦难的世界,来作苦难众生的慈航。“鄽”就是卖东西的十字街头,“垂手”就是来教化众生,意思是走到十字街头来教化众生。

古时曾有学人问赵州和尚:“如何是佛法?”赵州和尚说:“赵州桥!”学人进一步问:“如何是赵州桥啊?”赵州和尚说:“度驴度马!”那就是入鄽垂手的精神,菩萨的精神。
太虚大师也有幅对联:“愿将佛手双垂下,摩得人心一样平。”阿弥陀佛一手托莲台,一手垂下。太虚大师祈愿阿弥陀佛能将两只手都放下来,多接引一些众生。
回到俗世,但知道没有真正的”俗世“。因为在时间和空间的所有点上,一切都是统一。这个阶段,充满了内在的喜悦,感恩和无条件的爱。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