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原文注释及释义(四)|般若品第二(下)

作者:经藏天下 来源:中国佛教报道网 编辑:常念

原文: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释义:善知识!一切经典、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都是为人而设,因为智慧性,才能建立。若没有世人,一切万法不会存在。可知万法本是因人而兴起,一切经书,也是因人说才会有。因为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称小人,智慧称大人。愚昧人向有智慧人请教,有智慧人对愚昧人说法,愚昧人若忽然领悟心开,即和有智慧之人没有差别。

原文: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释义:善知识!若不觉悟,佛也是众生,若能觉悟,众生也是佛。应该知道,万法都在自心中。为什么不从自己心中,立刻见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中说:“我自性本来是清净无染。”若能识得自心见到自性,皆能成就佛道。《维摩诘经》中说:“当下豁然开朗,认识到自己本心。”

原文: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释义:善知识!我在弘忍和尚那里,一听他说法,立刻理解了真如本性。故将此顿教法流传,让学道人顿悟菩提。各自观照自心,见到自己本性。若自己不能领悟,必须寻访大善知识,能理解最上乘法人,指示正路。这善知识有大因缘,他们正确开示可以使众生认识自己本性。因为一切善法是由善知识发起缘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都是众生本性中本自固有。若不能自己理解,必须请求善知识指示方能认识和理解。若能自己领悟之人,不须向外求觅。若坚持认为自己不用修行单求得外善知识即能解脱,那是错误认识。为什么?因为自心本有能力可以自悟。如果另起邪见、迷惑、颠倒妄想,虽有外善知识开示,也不能解救自己。如果自己能够生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可全部消失。若能识得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原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释义: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即能内外光明透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什么是无念?即对一切事情,心无执着,既是无念。应用时能遍及一切处,却不执着一切处。但能清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境中不多思、多想,出入来去自由,通畅无滞,这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这即是无念行。如果一味执着什么都不去思考,当使心念断绝,这即是法缚,也叫作边见。(1)善知识!悟得无念法之人,万法皆能通达,悟得无念法者,了解诸佛境界;悟得无念法者,达佛地位。

  

注释:(1) 边见:片面、错误见解。

原文: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教,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释义:善知识!后代得到我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与见解相同人共同实践,如事佛陀,终生精进而不退转人,定能到圣人地位。但在传授此法时候,须遵循历代祖师默传心印吩咐,不可隐匿正确方法。若不是同一认识和修行之人,而用其他方法修行之人,不得传付。有损于先圣,最终没有作用。怕有些愚痴人不能理解,诽谤此法门,历劫轮回后,断佛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