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原文注释及释义(十三)|机缘品第七(中)

作者:经藏天下 来源:中国佛教报道网 编辑:常念

机缘品第七

原文: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


释义:只是他不知自己原坐白牛车上,却还要向门外寻求羊、鹿、牛三车。何况经文明确向你说:‘只有一佛乘,没有其他乘。或说二乘、三乘,乃至说无数方便、以及种种比喻,是佛法只为一佛乘故。’你如何不明白?羊、鹿、牛三车是比喻,是当时众生迷惑原因,而只有一乘是真,是现在众生根基成熟原因。

原文: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释义:你不要把比喻当真实。归入真实后,真实也是虚妄。要知所有珍贵财物都属于你,由你受用,不要想这是父亲的,也不想那是儿子的,也不要作受用财宝想,这才叫作真正的实践《法华经》。能够如此,从劫至劫,手中没有放下经卷,从白天到黑夜,无时不是在实践《法华经》。法达蒙受大师启发,欢喜踊跃,用偈来赞叹说:


妙法莲华经已念诵了三千遍,

在曹溪六祖一句下全数消亡。

不明了诸佛出世的因缘宗旨,

怎么能息灭累劫以来的妄心?

羊鹿牛三车是权巧施设,

初中后三善是依次发扬。

谁能知道火宅内的众生,

原来一悟之后是法中王。

原文: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释义:大师说:“你今后方可被称为诵经人也。”法达从此领悟到深奥玄妙佛理,也没有停止他诵经。

原文: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释义: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读《楞伽经》达千余遍,却不能领会三身和四智意思。于是参礼六祖,求解义理。六祖说:“三身者:清净法身,是你的本性;圆满报身,是你的智慧;千百亿化身,是你行为。若离开本性,另求三身,即是有身而无智慧。若悟三身本无自性,这就叫作四智菩提。听我说偈:自性本来具有三身,由三身发明成四智。不必摒绝见闻外缘,就能超然直登佛地。我现在为你说的法,你要深信永无迷惑。莫学他人向外驰求,整天口中徒说菩提。’”

原文: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释义:智通又再启请说:“是否能请求大师为我讲说四智的意义?”


六祖说:“既然领会自性三身的意义,自然也就能明白四智的意义,为甚么还要问这个问题呢?如果离开了自性三身,而另外去谈说四智,这就叫作有智无身;即使有智,也等于无智。”


六祖又再说偈:“大圆镜智是本性清净体,平等性智的心体无所滞碍,妙观察智不假功成,不涉计度,不起分别,成所作智如同大圆镜。虽然五八两识果上转,六七两识因中转,但只转其名而非转其实性体。如果在悟道转识时,不留余情,尽管外缘繁杂多起,而心却处于定中。”

原文:智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释义:智通闻偈后立即领悟了本性四智,于是呈偈说道:


三身原来是我的体性,四智原本是明彻的心。

三身四智圆融无障碍,应物随缘任意而现形。

起心修持都是妄念动,守住也不是最好办法。

身智妙旨因师得晓悟,从此尽无染污诸假名。

原文: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指示。”


释义:智常比丘,信州贵溪人。童年时出家,志在求得明心见性。有一天,来参礼六祖,六祖问他:“你从那里来?想要求得甚么吗?”


智常答说:“学僧最近到洪州白峰山参礼大通和尚,承蒙他开示见性成佛的奥义,只是心中还有一些疑惑不能解决,因此从遥远的地方前来参礼,祈求和尚慈悲为我开示。”

原文: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释义:六祖问:“他说了什么?你举例说明。” 智常答:“我到那里,住了三个月,没有得到他开示,我求法心切,一天晚上,我独进入方丈室。请他开示‘什么是我的本心本性?’他说:‘你见过虚空吗?’我答:‘见过。’他又问:‘你所见虚空有无相貌?’我会答:‘虚空没有形相,哪有相貌’”。

原文: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释义:他说:“你的本性如同虚空,没有一物可见,即叫正见;没有一物可知,既叫真知。没有青、黄、长、短的区别,但见本性清净无染,心性圆明,既是见性成佛,也叫如来知见。”我虽然听了这个说法,但还是不能理解,恳求大师开示。六祖说:“你师所说,还有知见存在,所以不能让你明白。”我现在给你一偈:


不见一法犹心存无见,就好像浮云遮蔽日光。不知一法犹执守空知,依然像太虚中闪电。这个知见是瞬起暂现,然而却如此错认知见,那里曾了解随缘方便?你应当要能一念知非,好让自性灵光经常显现。’”


智常听了这首偈语以后,心里豁然开朗。于是也说了一偈:“无来由的生起知见,执着外相觅求正觉,只要存有悟的念头,那能出离昔时迷惑?自性中觉悟的源体,仍随知见徒然迁流。若非进入祖师丈室,依旧茫然执着两端。”

原文: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释义:智常一天问六祖:“佛说三乘教法,又说最上乘,弟子不解,愿求大师开示。” 六祖说:“你观照自己本心,不要执着心外事物。佛法没有四乘之分,只是人心有区别”

原文: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释义:在这里学佛修行人比喻分为四个阶段;眼见佛经、耳听佛经、转动经筒、诵读佛经是学佛的初级入门阶段;理解了佛经意思是学佛的中级阶段,按照经文意思去努力实践是学佛的高级阶段。万法通达,万法具备,一切不染,远离一切,没有任何执着,既是学佛最高阶段。乘是实践的意思,而不在在口头上争论。你须自己依法修行,不必问我。不论什么时候,你的自性都来去自如。智常礼谢、侍奉六祖,直到六祖园寂。

原文: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


释义:僧志道,广州南海县人。他参请六祖:“我自出家来,阅读《涅槃经》有十多年,不解经中意思,请大师教诲!”六祖问:“你什么地方不明白?”志道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六祖说:“你疑惑什么?”

原文: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


释义:志道说:一切众生都有二身,是色身和法身。色身是无常的,有生有灭;法身是恒常,没有知觉。经中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知哪个身入寂灭?那个身在受乐?如果说是色身,当色身坏灭时,地、水、火、风四大分散,完全是苦,是苦不会是乐;若是法身入寂灭,法身如同草木瓦石没有知觉,是誰受乐?

原文: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释义:还有法性是生灭法肉体,五蕴是生灭法之表现。每人均有种感官,生灭是正常。生即是从身体而起的感觉,灭即是摄用而还归于性体。如果听任他们再生,即有感情的众生,不断轮回循环。若不听任他们再生,则一切都灭亡。和无情之物相同。这样,则一切事物即会被涅槃禁止;即不能生,还有什么乐?”

原文: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


释义:六祖说:你是佛子,为什么学外道的断常邪见?而妄加评议最上乘佛法?据你所说,即是色身外另有法身,离了色身生灭可另求法身的寂灭。又推论说涅槃是常乐,说还要有个身来受用。这是在执着、吝啬生死,贪爱世间快乐。你今当知,佛认为一切迷惑之人,把五蕴假和的身体妄认为是自我,反视佛法为另外一种事物,贪生怕死,妄念不断,不知人生如梦和虚假,枉受生死轮回,把常乐涅槃当成痛苦。终日驰求功名、利禄。

原文: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释义:佛怜悯这种情况,才开示涅槃真乐。瞬间没有生相,剎那也没有灭相,更没有生灭可灭之相,这才是寂灭现前。当现前之时,也无现前的差别,这即是常乐。这乐没有受者,也无不受者,那会有一体五用之名?更何况你说涅槃制约了一切法,让它们永无生呢。你这是在谤佛、谤法。!听我偈语: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自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释义:听我说一首偈语:‘至高无上大般涅槃,圆融明净常寂灵照,凡夫愚人说是死亡,外道之人执为断灭。二乘行者视为无作,全都属于情识执着,是六十二见的根本。只是妄立虚假名目,何曾具有真实之义?唯有超越常人的人,通达一切不取不舍。因知五蕴色法心法,以及五蕴中的假我,只是外现种种色像,各种不同的音声 相,一切平等皆如梦幻,不必生起凡圣见解,也不必作涅槃理解,二边三时一起坐断。常应六根生起大用,却没有诸用的念头。分别思量一切诸法,却没有分别的妄见。纵使劫火烧乾海底,灾风鼓动诸山相击,这真常寂灭的法乐,就是大般涅槃实相。我今在此勉强形容,使你舍弃不正见解。你若不去随言生解,定能领悟少分佛 法。’”

原文: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释义:志道听了偈语之后,得大开悟,欢喜踊跃地礼谢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