祜巴提卡达希于露天弥勒佛前拍照留念
(7)(sacca Parami)绍召真实巴拉密--真实呈现所修、所学、所闻、所思。
真实为第七巴拉密。真实巴拉密教导我们身口意三业都要圆融无碍。在我们的一切行为中,要持之以恒,坦诚相待,真实不虚。不以花言巧语迎合他人,不抬高自己以赢得他人的赞美,既不遮掩自己的缺点,也不虚荣地显示自己的善德。赞叹值得赞美之事,不附带任何恶意,公正明智地谴责应受责备之事,没有任何轻视,而是出于慈悲本怀。
《一善见王本生故事》记载佛陀对真实巴拉密的修持: “犹如早晨高高的太阳,恒常保持其稳定的行程,一年四季,一年到头,从不改变其航线。菩萨智慧之语亦复如是,从不离开真实之道。”
(8)(AdhitthanaParami)阿迪塔纳决意巴拉密--不动摇己意。
接下来的就是决意(adhitthana),其意为坚定的决心。没有这种坚强的决心,其它巴拉密就无法实现。因此,它被比喻为高楼大厦的基础。这一意志的力量消除修行道上的一切障碍,而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病苦和天灾人祸,从未迷失其目标。
例如,菩萨果达玛决意抛弃王家的荣华富贵,进取觉悟。在此漫长的六年之中,他作出了非凡的努力。他不得不忍受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面对无数的不幸和灾难。在他特别需要帮助的紧要关头,他喜爱的五位弟子离他而去。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进取,而是热情更加高涨。独自一人精进不息,最后终于达到自己的目的。
“犹如坚石之山巅,傲然挺立,巍然不被狂风动,牢牢耸立于地。汝亦如是不动,坚定确立信念。”菩萨具有钢铁般的毅志,他的高尚准则坚定不可动摇。乐意接受劝告,从事善德事业,没有任何人可以引诱他做任何违背这些准则之事。根据情况的需要,他可以像花朵一样温柔,也可以像磬石—样坚固。
(9)(MettaParami)咩达慈爱巴拉密-增益众生安乐,保持愉悦心情,与人和乐相处。
“佛教讲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所有巴拉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慈爱(metta)。它可以被翻译为仁慈、善意、友善、慈善,意为希望一切众生幸福和快乐。所谓慈心。。。慈爱只能以慈心来领会。正是这一慈爱促使菩萨为了他人,暂时放弃个人的解脱。无论他人的种姓、信仰、肤色或性别怎样,他的内心充满了对一切众生的无限慈爱。他是博爱的化身,不害怕一切,也不使一切众生产生害怕。孤僻森林里的野兽是他可爱的朋友。由于他的存在,这些动物培养了它们相互间的友善。在内心深处,他对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怀有无限的慈爱。
在实践此慈爱之时,一个人不应忽视本人,而应对自己和他人施以同等的慈爱。一个佛教徒的慈爱包容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
慈爱具有一种神奇强大的力量,它能轻易地影响附近和远方之人。荡漾着此无限慈爱,纯洁善良的心可以驯服凶残的野兽,可以使恶人为圣人。
每一个人都具有这一神奇的力量,只要稍加努力,则可使之成为自己的财富。
“居住在山坡之上,”佛陀说,“我以慈爱的威力使狮子老虎接近于我。在狮子、老虎、山豹、野牛、羚羊、牡鹿以及野猪拥簇下,我深居森林。没有一只动物害怕我,我也不害怕任何动物,慈爱的力量就是我的支柱。我如此寄居于山林之中。”
正如一个人慈爱他人,他也被他人慈爱。任何对抗力量,敌对攻击,反面意识都无法影响受慈光照耀之人。内心安宁,他将居住在自己创建的天堂,即使那些与之亲近之人也将感受到那样的至乐。当一个人习惯性地感受到慈爱,并以言行表现出来,隔阂成见荡然无存,分别之心逐渐消失,小我在大我之中溶化。这就是慈爱的终极。
(10) (UpekkhaParami) 吴毕卡舍弃巴拉密--保持不偏不倚的心境,不贪、不嗔、不痴(保持正念),不争先后、不争长短、不争优劣。
巴利语舍(Upekkha)这一词源之意为正确的认识、公正的看待、或平等的对待,也就是没有贪欲和憎恨、喜爱和厌恶之分。
十巴拉密中最不易做到,最为重要的就是这一舍巴拉密,特别是对在家人来说,他们不得不生活在此沉浮不定的命运、动荡不安的世界之中。
轻视和污辱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毁誉、利衰、苦乐亦复如是。菩萨经历了所有这些生活沧桑,坚定不移地实践圆满的舍巴拉密,犹如岩石。
在顺境或逆境之时,在赞美或诽谤之中,他总是镇静自若,如同狮王不因任何响声而颤抖,不因恶毒的妄言而烦恼;如同微风不粘网孔,他不执著此无常世界的一切虚幻快乐;如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他生长于世间而不被世间诱惑,永远地保持寂静祥和。
“犹如大海之底不被任何风浪所动,菩萨之心静如止水。”
另外。修习十巴拉密的菩萨平等公正地对待一切,不受贪欲(lobha),嗔恨(dosa),恐惧(bhaya)和愚痴(moha)所染污。
从以上十巴拉密可以看出,菩萨之果位,就其整体而言,是--自我牺牲、持戒、舍离、智慧、精进、忍辱、真实、决意、博爱,以及心智平静的过程,也是南传佛教四众弟子在修行解脱道中不可缺少的巴拉密。
佛教中国化任重而道远,中国佛教中国化方向不仅仅是党和政府对我们佛教界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佛教自身的需要。如今我们进入了吉祥殊胜的伟大时代,在党和政府的利寺惠僧的政策举措下,寺庙僧人的修行和生活得到了极好的保障。各教派僧众一定要守好本分,继续发扬富国利民,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认真践行“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和要求。站在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多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共同维护和珍惜好当下这个美好的时代。
总之,佛教是爱国爱教的佛教,是甘于奉献的佛教,是讲求和谐的佛教。人类社会的发展呼唤佛教要有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呼唤佛教要有所创新。佛教界可以在净化心灵、提升人格、弘法利生、公益慈善、文化交流等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贡献应尽的力量,持续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积极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Sadhu Sadhu Sadhu!(文/祜巴提卡达希 图/明捐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