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865次
福慧荐读|经藏天下:济群法师对《六祖坛经》的修学要领(二)解析,为更好理解经文打好先行基础。

 

导闻:


般若经典的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由能通达性空而破妄执,断烦恼,证真实。《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坛经》中六祖的得法偈:“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正体现了性空、无所得的思想。六祖因为领悟到性空、无所得而契入诸法真实,得到了五祖的认可,并传给他衣钵,成为禅宗的第六代祖师。


在性空,无所得的基础上,六祖证悟到了众生与佛,烦恼与菩提,并非绝对的差别对立。《坛经》说:“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众生与佛,烦恼与菩提的区别,只在一念中。迷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执著了生起烦恼,离开执著,当下便是菩提。


众生的自心中具足般若性,同时也具足佛果的一切功德。这给我们的修行也带来了无限的信心力量。六祖在给信众传五分法身,授无相忏悔时说:“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恼害。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自心不乱。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贪。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五、解脱知见者,自心既无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

纵观《坛经》的般若思想,是以性空,无所得为基础,开显般若性。一切众生心中具有般若性,只因无明,妄相、执著,而不得显现。在认识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时时保持智慧的朗照。以无相、无住、无念的修证方法,明心见性,成就般若。


总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中,都包含着修行。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做起,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从如何安顿身心做起,只要我们拥有健康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